阅读历史 |

第218章 年轻一代(三)(1 / 2)

加入书签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李渊的时代虽然还没有完全落幕,但属于李元喆的时代已经初现峥嵘。

参与过隋末乱世的人有许多已然落幕,留下的辉煌也只是在过渡之中,老一辈人物渐渐退居二线,未来城出来的新人和地方上涌现出的人才开始进入各处基层积累经验,只等老一辈褪去光环,他们将成为大唐的新支柱。

未来城中有将近八万的人口,其中一多半是学生,剩下以新培养的工人为主。

李元喆为了养着这些人,每年都要投入超过两百万贯的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智慧晶石和幸存者的加持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积累,是到了初步收获的时候了。

接近五万名学生中,有一万余人入学时年纪就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经过两年多的学习,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稚嫩但是文化水平基本达到后世高中初级程度的学生是时候进行社会实践了。

李元喆给这批年纪较大的学生组织了一次毕业考核,然后更具他们的幸存者老师留下的学生资料给合格者安排合适的岗位。

这是一项繁复的工程,一万余人的工作安排涉及的东西有很多,李元喆一人是忙不过来的,于是他将三省六部中的干练官员和十六金刚的负责人集中起来分批对这批学生进行面试,给学生们做分流,然后安排实习岗位。

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些学生才被分配到位。

其中有四千六百余人进入朝廷的吏员系统,被三省六部和地方驻军体系瓜分,四千多年轻又有文化的生力军立刻让大唐缺乏行政人员的困境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朝中各部大佬和地方驻军对这批年轻学生的素质极为满意,相比来自府兵系统的各级基层官员,有文化和没文化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用有文化的年轻人逐步替代军伍出身的大老粗无疑更方便地方上的管理。

正因为如此,要不是李元喆压着,朝廷各级部门恨不得把这一万多年轻学子全给瓜分了。

李元喆培养这些学生的初衷可不是让他们来当官的,其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好不好?

再说了,大唐人口两千多万,原有的官员加上这四千六百多人已经足够维持大唐的正常运转了,要那么多官员有什么用?

所以剩下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进入了十六金刚去工作,还有一千多人留在了未来城任教。

这些年轻人的优点是精力充沛、眼界开阔,还有成体系的知识做支撑,潜力要比那些钻研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大的多,唯一的缺点就是这批年轻人没有什么资历,当吏员也好,做企业管理也罢,都难以服众。

但是李元喆可不是那种讲究论资排辈的人,他给各部、地方驻军和十六金刚以及未来城的学校发布命令,这些年轻人在为期两年的实习期期间,任何人不得排挤他们,还给每一名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都配上了带他们的师父。

两年之后这些学生要重新接受朝廷的定级考核,如果不过关,学生本人和带他们的师父都会受到惩罚。

李元喆要用这种方式来杜绝这个时代流行的“凡事留一手”,让学生们学到真实有效的经验的同时还不能放纵自己,让他们在继续保持良好的自学习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