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三十八章 应对(1 / 2)

加入书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那个恒星系中的外星文明,极有可能还没有发现人类文明的存在,这其中的逻辑非常简单。

袁天罡天文台观测到的信息,是那个恒星系132年之前的情况。

同样道理,对方看到的太阳系,也应该是132年之前的太阳系,当时的蓝星还处于1885年前后。

1885年前后的蓝星,人类文明还刚刚进入工业文明,根本没有在太空活动的痕迹。

那个文明的观测手段,除非跨越了光速的限制,不然很难准确观测到蓝星内部的情况。

这和袁天罡天文台观测到对方,是截然不同的难度。

毕竟袁天罡天文台观测到数据,是发现该恒星系存在巨大的类戴森结构,和大型的飞行器活动痕迹。

而蓝星在132年之前的1885年前后,一直在蓝星内部玩泥巴。

恒星系内部的行星,虽然可以观测,比如现在升级改造后的袁天罡天文台,就可以观测到208光年之内的恒星系,准确观察到其内部的大型行星。

可观测的行星,其具体大小,最小应该不小于1/20月球,如果小于这个极限,除非非常靠近恒星,加上本身的反光率比较好,才可能被观测到。

但是这种观测,只能确定行星表面,一些模糊的轮廓、明显的大型地貌特征。

至于看清楚上面的生物之类,除非观测精度可以再提升几万倍,而且双方距离足够近(在50光年之内),不然很难看清楚行星内部的详细情况。

黄修远和一众研究员,认为对方的观测技术,仍然处于光速限制之内,看到的太阳系,肯定是1885年前后的古代信息。

从当前的情报来分析。

双方互有优势和劣势。

巨构文明的优势,是科技在132年前,已经打造类戴森结构、超巨型宇宙飞船;劣势就是类戴森结构的存在,暴露了本身的存在,整体技术水平,极有可能还处于光速限制之下。

人类文明的优势,是没有暴露本身,还隐藏在茫茫星海之中;劣势则是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按照这样的情况,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不应该建设类戴森结构,避免遮掩太阳的波频,导致太阳系的异常被发现?”一名联邦高层开口问道。

黄修远点了点头:“如果我们建设类戴森球结构,那观察技术和我们差不多的文明,肯定会在相应的时间中,观测到太阳表面的异常。”

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太阳就是太阳系的核心,富集了太阳系绝大多数的物质和能源。

如果不能建设类戴森结构,就意味着人类文明被束缚住了手脚,无法全面开发太阳系。

另一个院士补充道:“其实按照我们当前的发展,暂时还没有需要戴森结构的时候,更何况要建设戴森结构,需要的物质数量,也不是当前技术可以解决的。”

“如果可以研究出,大量制造反物质的技术,我们未必需要戴森结构。”于院士提醒道。

会议陆陆续续进行了一个多星期,黄修远也参与了好几次。

终于在11月8日,联邦初步确定了一个处理方案。

第一,是组建一个专门的宇宙情报局,负责搜集太阳系周边星域的情报。

第二,建设一批新的天文望远镜,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蓝星的公转轨道上,布置5台高精度的天文望远镜。???..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