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还是一棵开花的树(1 / 2)
“Ithinkofthee!--mythoughtsdotwineandbud!”
苏亦刚刚念完,众人就有些懵逼,啥玩意?
苏亦也意识不对劲,连忙解释,“抱歉,抱歉,这段时间经常背英文版了,下意识脱口而出,我给大家朗读一下中文版,好不好。”
这一次,没有那么齐声回复。
有人说好。
有人说不好。
甚至,还有人提议,苏亦中英文都来一遍。
苏亦有些求助似的望向李志虹,没想到这为中文系的才女,竟然不嫌事大,说,“早就听说小师兄英文很好了,今日一见,果然如此,不过小师兄要是能中英文都来一遍,就更好了,大家都好奇,用英文朗读诗歌,是怎么样的!”
既然如此,苏亦也不拒绝,反正也没花多少时间。
“那我先朗读英文版吧!”
苏亦刚说完,就有人举手。
“同学请说。”苏亦示意他说话。
“小师兄,能先在黑板上给我们写一下英文版原诗吗?不然,我们听不懂。”
苏亦说,“抱歉,是我考虑不周,我先给大家写一下原文。”
说着,拿着李志虹递过来的粉笔开始板书。
“Ithinkofthee!--mythoughtsdotwineandbud
Aboutthee,aswildvines,aboutatree,
Putoutbroadleaves,andsoonthere'snoughttosee
……”
他用的意大利斜体,当年考研,为了提高卷面分,他有特意练习一段时间的英文字帖。
在横水体跟意大利斜体之间摇摆,最终选择意大利斜体。
横水体太不符合他的书写习惯,虽然干净漂亮整洁,但写的太慢,于苏亦的性格不符。
粉笔不停的在黑板上刷刷的写着,速度极快。
很快,十四行诗句就被他写完。
《我的棕榈树》这个诗歌名字,是翻译后加上去的。
一开始没有这个名字。
这首诗出自一本诗集《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直译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因为勃朗宁夫人写过关于一对葡萄牙爱人的抒情诗,勃朗宁很爱这诗,常把妻子叫做“我的小葡萄牙人”的缘故。
是勃朗宁夫人与勃朗宁相爱之后到之结婚之前写下的。
勃朗宁读过之后,欣喜地称之为莎士比亚以来最美的十四行诗。
一开始,勃朗宁夫人写完这些诗歌以后,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给别人看,更不要说发表,只局限于朋友之间的分享,最终,这诗集就在那年由她的朋友印行了少数本子,未标书名,然后,流传出来了。
至于为什么叫十四行诗,因为这就是一种欧洲抒情诗体,跟国内的五言七言差不多。
彼特拉克、莎士比亚、普斯金等人对十四行诗的发展推动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前段时间,在周一良先生家中,苏亦读的最多的就是十四行诗。
十四行不多不少,合适书写。
苏亦写完,众人鼓掌。
站在旁边的李志虹忍不住发出惊叹,“好漂亮的字体。”
用过粉笔写字的人都知道,粉笔跟钢笔它不是一回事,钢笔字能写的不错的人,用粉笔写字不见得就能写好,这玩意得多练。
显然,苏亦是有练过的。
漂亮是漂亮,谦虚还是要谦虚。
苏亦谦虚道,“只是入门。”
他在书法上,也确实是入门,天赋还可以,但没有时间去专研深入,这些都属于童子功,小时候,跟老爷子学的。
很小的时候,刚刚会拿东西的时候,就在老爷子的书房拿着毛笔鬼画符,后来长大了,也学过一段时间,后来上大学以后,就荒废了。
但功底还在,拿来就可以用。
毛笔如此,粉笔也是如此。
李志虹说,“我都后悔让小师兄你写在黑板上了,这东西拿不走,还要被擦掉,要是能写在宣纸上就好了,到时候,咱们都可以贴到三角地里面去,让大家欣赏一下小师兄书法,顺便分享这首诗。”
苏亦说,“这不难,一会活动结束了,我帮你们再写一副就可以了,咱们现在先读诗,好不好。”
“好!”
这一次,不需要李志虹起头,大家都不约而同说好。
“……
Exceptthestragglinggreenwhichhidesthewood.
Yet,Omypalm-tree,beitunderstood
Iwillnothavemythoughtsinsteadofthee
Whoartdearer,better!Rather,instantly
……”
苏亦读完,台下有一阵热烈的掌声。
以及各种夸赞的声音。
“感情很投入。”
“英文发言好标准。”
“小师兄好厉害。”
“不愧是我们家的小师兄。”
最后一句话,不用想也知道是出自于王讯跟张新之口。
方灵忍不住推了推旁边的黎新叶,“以前,我一直觉得你叶子你就是天才,现在发现,还有更妖孽的。”
黎新叶苦笑,“我算什么天才啊。”
“叶子,你可不能妄自菲薄,刚读完高二就跳级参加高考,还考上咱们北大,你怎么不是天才了。要知道,你可是咱们中文系年纪最小的学生。”方灵说道。
黎新叶指着台上的苏亦,“我这17岁算什么,人家今年才15岁就是研究生了。”
要是苏亦知道,估计大跌眼镜。
因为他一直以为黎新叶二十好几,哪里想到人家还是个花季少女。
所以要怪就只能怪77级高考是个神奇的存在。
神奇到程度,一共有超过13届的考生。
包括从1966年到1977年这些届,另外还有78届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提前参加的,所以13届的考生一同进入考场。
实际上有部分65届的落榜生也参加了高考,而且都考上了,实际上还不止13届。
当时原计划招20万人,后来是因为考的人太多,570万人考,还有相当部分是优秀的,最后是扩招,扩招以后增加了6.3万人,所以是27.3万人,录取率是4.8%,这个在中国高考历史上是最低的。
这么多人里面,偶尔出现几个天才,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黎新叶跟方灵在感慨苏亦的妖孽,实际上,其他人也在感慨。
李志虹都忍不住说,“中文版呢?小师兄,可以写出来吗?”
苏亦笑,“这个也要写吗?”
李志虹点头,“对称嘛,再说,小师兄字体那么好看,不多写一下,可惜了。”
苏亦哭笑不得,只能乖乖书写。
这一次换成行楷,尽量写快点,不然,正正方方的宋体字,写到猴年马月。
他在写,台下的学生也没有闲着,都连忙拿出本子再抄。
这玩意,不可多得。
在黑板上的东西,一擦掉就啥都没有了。
诗歌爱好者,从一开始就是抄诗,收录多了,慢慢尝试着去写诗,被杂志诗刊成功发表了,才算是诗人。
像海子那样火遍全国,就成为大诗人。不过大诗人,可不容易。这玩意比娱乐圈明星还稀少。
所以不要觉得诗歌门槛低,谁都可以写诗,但能发表出来可不容易,能在著名的杂志发表出来就更难了。想要火遍全国,像《致橡树》这样成为人人争相朗读的诗歌,就更难了。
一年,也没几首。
苏亦写完。
台下再次鼓掌。
李志虹再次夸奖,“汉字更好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