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北大竟然穷到食堂没凳子?(1 / 2)
苏亦再次回到大饭厅的时候,内心里面充满了感慨。
了解北大的历史,就会知道,52年的时候,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大才从沙滩红楼迁入燕园。
这个时候,燕园才被大规模扩建,增加了不少的建筑物。
一方面,相继购得了位于北部和西部的承泽园、镜春园、朗润园,主要用于兴建教师公寓。由于再向北发展受圆明园的阻碍,因此整个校园建设主要向东、南扩展,还在校外弄了一个中关园。
另一方面,补充燕大未来得及修建的建筑:第一教学楼、文史楼、地空楼、化学楼、生物楼、哲学楼等都是在墨菲的设计框架下建造而成,并努力与燕大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同样,为解决师生用餐需要,在三角地附近修建了大饭厅,并于次年开始使用。
这是一座设施简陋的砖木结构临时建筑,可容纳几千人同时就餐,生面的顶棚都是采用传统土烧瓦片。
然而,就是这个一个临时的建筑,却被北大的学生戏称为“远东第一大饭厅”。
大饭厅内部布置,也极具特色。
因为,这家饭厅,根本就没有座位,室内只有纵横排列的餐桌。
所以,只要学生过来这边吃饭,一旦不带板凳,那就只能捧着饭盒蹲在地上吃了。
这也造成了北大的学生,都不喜欢在大饭厅吃饭,直接把饭盒带到教室,一般看书一边吃饭。
而且,饭盒合适用自制的网兜挂在书包外面,上课的时候就直接带着饭盒过去,下课,就直接杀到饭厅,然后打包带走,又杀回教室跟图书馆。
这就是这个年代靓丽的风景线。
当然,大饭厅之所以没有座位,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玩意,除了饭厅之外,还做礼堂使用。
因为,挪开餐桌后就成了举办演出、会议、讲大课、放电影的礼堂。
作为当时北大仅有的几个室内活动场地之一,大饭厅地处教学区与宿舍区的中间点,学校的告示、社团的海报、同学的启事也都张贴于此,很快就成为学生的一个活动中心,并与附近的“柿子林”和著名的“三角地”连成一片,成了北大的核心地带。
而,今天晚上,舞会的举办地点,也就是大饭厅。
前世的北大,已经没有大饭厅的存在。
因为,这玩意已经被拆掉,在原址上修建了百年大讲堂。
如果前世在北大上学的话,都知道,北大有一食堂,有三食堂(康博思前身),前偏偏没有第二、第四食堂。
事实上,北大是曾经有过第二、第四食堂的。
只不过要这两个食堂都拆掉修建了百年大讲堂。
特别是第四食堂,也就是大饭厅,完全被百年大讲堂覆盖了。
以前苏亦在翻看北大七八十年代的学生相关回忆文章的时候,提到食堂的时候,有人说第四食堂没有座位,有人说大饭厅没有座位。
观看这些东西,就很纳闷?
北大就这么穷吗?
学校食堂都没有座位?
现在进入北大以后,才知道,所谓的第四食堂就是大饭厅。
能够被叫做大饭厅,说明这个地方,面值并不小。
但是大家对大饭厅的印象,面积很大,设施很落后,因为直到90年代,北大师生在这个食堂吃饭还得圪蹴在地上,围成一圈圈。
顶棚还是1983年修过的一次,十分脆弱,时不时落下点土。
为啥特意提到掉土这个东西呢?
因为上世纪1996年的五月,时任政务院李副总来到北大作报告。
北大人把李副总请到大饭厅,因为北大也就只有这个地方合适做大型报告,因为在这里,北大前任校长马寅初就提出自己著名的新人口论演讲。
那时的马寅初校长威望极高。平时他很少公开讲话,但是每年的全校新年团拜会上,总有他的身影出现。
和今天在讲堂举办的北大新年晚会一样,当时的北大师生的新年团拜会也在大饭厅举行。先是较平日丰盛的晚餐,然后是大规模的舞会,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刻,马寅初校长便在学生的欢呼声中缓步登上讲台,笑容满面地用浓重的浙江口音说:“兄弟给大家拜年!”并翘起大拇指:“北京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当时学生印象里的马老总是笑眯眯的,虽然已近80岁,但身体很好,讲起话来底气十足。一天,大饭厅前贴出一张告示,上面只有一句话,宣布马老将在大饭厅发表人口问题的演说,也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1957年4月27日,马寅初校长在大饭厅的讲台上,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主张。那天,大饭厅里坐满了学生,时而因着校长的激情雄辩而响起掌声,时而因他适度的幽默而全场大笑。
当时,李副总报告作到正起兴时,忽然顶棚上呼啦啦掉下一块块土片,大家虚惊一场,讲台上的李副总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个礼堂也该修一修了”。
这句话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很快,台下的北大学生就一下子过来,就不约而同地拍起掌来,经久不息。
啥意思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