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章 农家苦(2 / 2)

加入书签

“双抢”指的是抢收早稻,抢种晚稻。

顶着烈日忙碌十多天,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双抢”的艰辛。只要有机会摆脱这种滋味,绝对不会想着再去体验。

所谓艰辛,其实都是对比出来的。

相比那批活跃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老人,“双抢”可能根本不算什么。

走进农村一看,你就会发现,那些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都是驼着背。那都是长期弯腰干农活,脊柱不堪重负而弯曲变形,导致驼背。可想而知,农活有多么繁重。

林易前世是个九零后,在十岁前干过农活,没体验过那些驼背老人的艰辛。

但他相信,洪林村大部分人的经历,不会比前世那些老人差半分,甚至更加艰辛。

如果说种两季稻要“双抢”。

那洪林村人就是“三抢”甚至“四抢”。

五月到六月初,抢收冬小麦;六月七月抢收水稻。光是收割当然用不了一个半月,收了之后要晾晒,存入仓库,还要时刻防备天气变化,一个半月只少不多。

八月份还要给地主做雇农,翻地种植冬小麦。

等到了九月、十月,又要进山砍柴。

林易终于知道去年老爸跟爷爷进山狩猎的另一个原因了。

因为要纳税。

洪林村属于青枫镇辖下,受青枫镇庇护。

每年都要缴纳夏税和冬税。

夏税学名丁口税,根据人口缴纳粮食。洪林村民们种的水稻,三分之一用于纳税。

冬税为柴火税。洪林村附近四季温差极大,夏季炎热,冬季酷寒,因此有了柴火税的名目,可以缴纳干柴或者木碳。

要缴税,自己也要在冬天取暖,只能成群结队进山砍柴。

林易这才知道,老爸跟爷爷进山夜宿几天都不怕,却害怕深夜独自前往镇上的原因。人毕竟是群体动物,十个成人手持利器,就能猎杀猛兽。洪林村集体进山砍柴,那些野兽只会变成猎物,根本不敢来招惹,比一个人深夜在野外独行,要安全十倍。

从五月到十月,整整六个月,每天忙碌至少十个小时,风雨无阻。

前世那些电视剧里,很多富二代主角,总是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当知道真相之后,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向往。

这半年的见闻,结合前世所知,林易大概估算了一下。

洪林村共140多户,人口近800口,一共有43头耕牛,稻田总计2800多亩,平均亩产量280多斤稻谷,去壳之后剩余180多斤稻米,近100斤糠。

前世他为了写历史穿越小说,查过古代民生。

古代由于饮食结构单一,平均每人每天要吃1升米,也就是1.25斤,才能维持温饱。

以洪林村的亩产量,平均每口人,只要种2.5亩稻田,就够吃了。

实际上并不能这么算。

因为要交税,夏季丁口税,要交全部粮食的三分之一,等于要3.7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

林易家5口人,18.5亩地就能养活全家人。

他家有20亩稻田,完全可以满足温饱。

其实不然。

古代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极差,必须要考虑存粮问题。

一旦遇上天灾人祸,没有存粮只能饿死。古代打仗,基本上没有人种田,乱军为什么还能抢到粮食?抢的其实就是农民的救命存粮。

更何况,还有其他苛捐杂税,别说20亩地,种30亩地都不够吃。

实际上以他家的人力,根本种不了那么多地。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导致林易家一年到头忙个不停,却只能喝稀粥,吃白米饭。

林易家还算好的。

全村2800多亩地,其中村长家就有200亩地,再加上村里其他富户,等于十分之一的人,就占了全村一半的地。并且耕牛大部分也在富户手中。

剩下的村民,田少的只有人均一亩多,一年到头忙下来,只能吃糠喝稀,白米饭都算奢侈。

当然,村里大多是勤劳善良之人。

那些富户,家产也是辛苦耕耘,慢慢积攒下来的。

只是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差,一场病下来,富户直接变贫困户,这也很常见。

就比如林易家,原本都打算买耕牛了,结果林妈一病,家产直接清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