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5章 使馆(2 / 2)

加入书签

事件发生后,英国借机大做文章,向清政府施压、勒索,并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在英政府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于1876年9月13日签署了解决“马嘉理案件”的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

《烟台条约》共分三大部分16条款,其中之一是,华夏赔偿被害人员家属恤款及英国处理“马嘉里案件”所需的经费等共20万两白银,并派钦差前往英国向英女王当面道歉。

清政府一方迫于英国压力,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对外交往的需要,决定派主张洋务改革、被誉为通晓洋务,时任福建按察使的郭嵩焘赴英“道歉”并出任公使,同时任命刘锡鸿为副使。

1876年12月2日郭嵩焘携妻子梁氏以及副使刘锡鸿、参赞黎庶昌、翻译凤仪、德明、马格里等30余人,于上海乘船启程前往伦敦。

在郭嵩焘一行抵英之前,时任大清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苏格兰人金登干已经租好波特兰大街49号。

郭一行抵伦敦后便下榻在这座100年前建造的五层楼房。

2月7日,郭嵩焘觐见维多利亚女王,就马嘉里案件正式道歉,并递交了国书,成为华夏第一任驻外使节,在任3年2个月。波特兰大街49号从此便成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驻外外交机构——华夏公使馆(后改为大使馆),并一直沿用至今。

就像陆征祥说过,“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国力就是外交官的“腰杆子”,决定了外交官骨头硬不硬、讲话有没有底气,实力弱的国家,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

所以当初的大清国外交官们个个在这个位置如履薄冰,毕竟一不小心就可能遗臭万年。

柴绍从车上下来,在门口仔细瞧了一会这座百年建筑,可以说它见证了华夏近百年来在国际地位上的变迁。

谈秘书从使馆里面走出,热情的道,“欢迎,欢迎。”

“怎么好意思麻烦你出来接。”

柴绍也是笑着他握手。

“好了,先进去吧,里面已经有了不少人了。”

两人寒暄了几句后,便朝着使馆内部走去,而武申以及另外的保镖则是默默的在车里等候。

不少看到谈秘书跟柴绍的一些人,都是挺好奇柴绍的身份,能让大事秘书亲自出来迎接的,肯定不是一般人,可是他们却没有听过这么一号人。

等到柴绍被带入到大使办公室后,刚出来的谈秘书就被不是人主动上前,询问这是什么来头。

不过当看到谈秘书只是笑着不说话的时候,这些人全部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个问题,都是聪明人人家已经这么明显了要是还问就是自讨没趣了。

大使办公室里的室内装修还是华夏传统建筑的手法,让人有一种还身处华夏的错觉。

“柴先生,坐都是自己人不用客气。”

马大使看着柴绍说道。

看到柴绍不在那么拘谨后,马大使才笑着道,“我没拿你当外人,你为国家做的那些事情我也有所了解,这次找你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告诉你什么事不要自己扛着,国家在你身后站着呢。”

“有这句话就够了,马大使放心我做的事情绝不会危害带国家利益的。而且事情已经基本完成了。”

听到马大使的话,柴绍也是认真的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