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章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2 / 2)

加入书签

所谓的砚屏,就是放在书桌或者画案上的小型屏风。当然,砚屏也可以放在条案上,和青铜鼎、玉石摆件等放在一起,当作陈设摆件使用。

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有《研屏辩》,其中写道“古无砚屏……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砚,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其中的东坡就是苏轼苏东坡,山谷则是黄庭坚。相传是因为日光投到墨汁上,反光甚为伤眼,于是二人便发明了砚屏用来遮挡光线。后来,砚屏才渐渐演变成了富于文化气息的装饰品,而不仅仅是与文房四宝一起摆在书桌上。

一般来说,屏风的屏心可以是跟屏身一体的,也可以是插屏式可更换的。

宁维则细细思量着,若是要做成一体屏风的话,一是需要足够大的纹理合适的木料,二是需要优质雕工仔细打磨。因为考核只有一天,制作屏心的雕刻完全不够。

那么,就只能做成插屏式的了。

巡视小吏对宁维则打算做什么好奇得紧,此时频频在吉字号房门外转悠。

宁维则眼神一凝,嘴角露出一丝得逞的笑。就是你了!

“这位大哥,”宁维则看着小吏又转悠过来,急忙招了招手:“麻烦您帮我个忙。”

小吏对连考两个第一的女学徒还是比较体贴的,走到宁维则的桌案前,温声问道:“怎么了?”

“能否帮我申请一下笔墨纸砚和颜料?我想画一幅画。”

“画画?”小吏一时摸不着头脑。今天明明是木匠考试,又不是科举,画什么画呢?这是不想考了?

宁维则信心满满,眨着亮亮的眼睛说道:“对,就是要画画。能麻烦您跟郡守大人申请一下吗?”

“行,你等下,我去问问吧。”小吏挠着后脑,一头雾水地往考官房去了。

考官房里的郡守和三位师傅,自然也是摸不着头脑。

郡守试探着问道:“韩师傅,宁姑娘这是要做什么?”

韩师傅尴尬地憨笑着:“大人,我也不知道啊……”韩师傅的心里也在念叨,明明是郡守你出的题,你都不知道,我这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又怎么能想到?

众人面面相觑,等着郡守发话。

“行,去给她取一套文房四宝和颜料。”小吏应声唱了个喏,退下去取东西了。

宁维则可不管考官房里的几位在想什么。她已经快速地画好了图纸,动手挑选起木料来。

“这个做底座,这个和这个做立柱,这几块板做箅子……”宁维则一边小声念叨,一边动手翻拣。

满意地扔下刨刀,宁维则来回打量了一番后,拣出底座那一块木料放在桌边卡稳。

只见她右手呈握笔状持刀,无名指和小指精确地紧抵着手底下的木料,再左手掌心轻拍刀尾。

剥脱下来的木屑一颗颗溅到案子上,新鲜的茬口散发出桦木独有的皮革香味。

小小的汗珠顺着鬓边的发丝滴到桌案上,混着桦木的香气,让宁维则有种完全不同于深闺女子的爽朗。

就像是在三月的森林里,推开层层泥土后努力钻出嫩芽的野草一样,充满自信地野蛮生长。

沉醉在雕刻的工作里,宁维则顾不上擦汗,只是一刀接一刀,井然有序地推进着。

屏风的造型便越来越明确了。

底座是用两块厚木雕出抱鼓作为墩子。在墩子上,有竖直的立柱,立柱两边是用站牙相抵夹起的。两个立柱中间,安装了两根枨子,枨子间用短的竖柱居中分割并相连。

插屏的部分用边抹作为大框,中间用子框隔出屏心,上下左右都留出一块空位。这里本来应该使用透雕螭纹加以装饰,但实在是因为时间上赶不及,宁维则犹豫了一下,改成了雕刻出最简单的菱形格作为替代。

这个屏风的形式结构,与南宋时的屏风已经很接近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