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2章 考验(2 / 2)

加入书签

当然,虽然沉入幻境,他的意识依然清晰,知道此时自己的状态,并且随时能够在这个世界抽身而出。

而且这个幻境世界的时间流速是远远快过外面的。

非要说的话,有些像前世理论中的沉浸式网游,可以进来玩,也能退出去。

还是外界一分钟,游戏一小时那种。

他尝试着操作了一下,发现还能随便选择时间加速,大幅度加快世界的变化与进程。

设定好一系列计划以后,就能进行加速,等到某些重要节点,再开始做出选择。

“有点意思……那我要开始了……”

秦昭大致弄明白机制以后,就开始了政令的施行以及各方面的发展。

当然,此时他绝非抱着游戏心态去做这件事。

无论最终结果怎样,这次体验对他来说都是个绝佳的机会。

如果中道崩殂,就能够提前发现问题,防止未来再犯。

就看烛龙那边还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了。

对方也没说过要是他输了比试会怎么惩罚。

如果侥幸获胜,那必然能获得大好处。

不过的确如烛龙所说,如果千载都难以存续,他确实应该洗洗睡了。

幻境中,一切的进展都超乎想象的快。

只要秦昭一动念,其后果和影响便迅速昭示。

五年,十年……

时间转瞬即逝。

当然,这番时间线的变动,并未对他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许多场景都是加速过去,他实际经历的时间并没有多长。

在此期间,他将之前心中设想尽数实现。

对外平定沧澜界,异族该消灭的消灭,该收服的收服,整个星球都成了大夏人族的资源池。

九州被重新划定,天下地脉尽归于夏。

他曾经心心念念的“山海泽国”也建造完成,各种异兽开始豢养培育,成为人族坐骑或者战兵。

同时,随着土地的增多,“气运”增长速度也大大加快。

借“气运”推演,他将很多设想都打造了出来。

由于全球各地资源种类丰富,远比之前单纯的大夏疆域的多出太多,他能够推演的方向也愈发多样。

可以说,那所谓的“上界”,对沧澜界的收割绝对做不到这一步。

他们完全无法理解很多种资源的使用方式,利用率或许连秦昭的千分之一都达不到。

另外,流光战阵也在继续使用,不过已经不需要他亲自带队跨界。

进化版的战阵被推演出来,大夏将领可以自发前去异界征战,收割“气运”和独特资源。

甚至能够做到某种程度的定位,去分辨世界类型。

而在此期间,秦昭的修为不断突破,达到第四重“玉宇境”,能够衍化神魂分身。

偶尔会以分身前去比较重要的世界,不过已经不需要本体去参与。

而对内,科举推行,教育迅速发展,官员体系更新换代,效率越来越高。

儒家思想开始逐渐盛行,但并未向前世一样被牢牢束缚在某个框架之内,而是同时衍生出多个派别,分为“气学”、“理学”、“义学”等等。

随着肥料的不断研发,以及粮食品种的推陈出新,可利用耕地面积扩张极快,人族人口迅速增加。

不过大都是新生儿,这方面想要真正见效还需要几十年时间。

好在仙粟培育进展以及修行法推广,人族平均寿命都在迅速延长,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可用劳动力的不足。

秦昭并不担心未来人口膨胀,现在是地够用人不够用。

最关键的是,大夏也真正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效率暴增。

结合机关术,军队武力层次上也有了跨越式的突破。

在九州地脉运转之下,墨瑜等人又研究出了新型的利用地脉的方式,能够运送活人,交通效率大大提升。

人族发展简直是日新月异。

但是,在此期间也发生了不少意料之外的事。

甚至对秦昭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即便知道这只是幻境,也让他有些难以承受。

首先是东海之外的“小太阳”——金乌。

而梁氏一族残存的那些人,居然还在这东西的加持之下有所突破。

但这对秦昭来说算不得什么大事。

那些异族以及梁氏族人,本就构不成什么威胁。

即使是那“金乌”,秦昭也能看出来它的底细,不过是个初生的伪神罢了。

也许底子还算不错,但到底过于幼小,没有什么威胁。

问题在于那里居然还有一个上界的人!

此人应该就是之前在星空之中造成巨大波澜的原因所在。

对方收服金乌之后,扬言要将大夏打回原样,人族难以力敌。

秦昭使用秦萱锻造的那把“国运剑”也战不过。

最终秦萱自愿以魂祭剑,才真正发挥了这把国运剑的威力。

但那人似乎有种特殊宝物,难以真正击杀,只能将其镇压封印。

而直到那时,秦昭才明白过来,秦萱此前得到“国运剑锻造法”时为何神情古怪了。

各种宝物、异火之类只是基础材料,让这把神剑锋锐无匹。

却无法让其与国运相合,并不能发挥真正威力。

只有皇帝血亲,自愿献祭,化作剑魂,才能让它真正成为可以随着国运成长的“国运剑”!

注意必须是皇帝的血亲,三代以内,宗室中那些远亲是不行的。

对秦昭来说,毫无疑问只有一个妹妹加三个弟弟符合条件。

虽然后来的秦萱神魂仍在,能够以灵体形式与他对话,但依然让他难以承受。

“还好,只是幻境……”

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过去,这个世界中,即将到达上界原定收割下界的日子。

第一个转折点到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