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44章 时移势易(2 / 2)

加入书签

然而诸葛亮在魏国太和二年的北伐之中,一举攻占了魏国陇西三个郡,引起了魏国上下的震动。

在其后的六年时间里,诸葛亮六度出兵,虽始终未有斩获,但魏国却始终是如临大敌,就算是司马懿担任雍凉都督的时候,都无法攒其锋,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交锋,而是采用坚守不出稳守不战的方式,拖死了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的失败的原因魏国方面也进行了总结,没有人认为是诸葛亮的能力不足指挥失误,而恰恰相反,魏国这边对诸葛亮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远胜于当代诸多的名将,如果不是受到蜀道艰险的环境条件限制,蜀军没有足够的粮草补给来支撑战争的话,诸葛亮的北伐是很有机会成功的。

司马懿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正是他瞅准了诸葛亮的弱点,采用坚守不出拖而不决的方式,在关陇和诸葛亮耗着,一直不给蜀军以决战的机会。

尽管说司马懿的这种战术打法极其地猥琐,但毫无疑问,却是非常实用的,魏国以最小的成本消耗最终拖垮了诸葛亮,积劳成疾的诸葛亮最终病死在了五丈原。

如果说,司马懿当时采用比较激进的战术,与诸葛亮展开决定的话,很可能就会是两种结果,一种就是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将其逐回到了蜀国,另一种就是司马懿吃了败仗,最终魏国丢掉了关陇,丢掉了长安,双方很可能会以黄河潼关为界,重新地划分领土疆域。

而一旦被蜀国得到了关陇,魏国不但丧失了大片的领土,而且国都洛阳将始终受到蜀军的威胁,三国最后的走势,还真是难以看清的。

所以说,司马懿在关陇采取的策略无疑是最为正确的,诸葛亮受困于粮草补给,利于速战,而司马懿却不给他这个机会,虽然仗得打比较窝囊,但结果却是最佳的,这也证明了司马懿的过人之处。

现在时移势易,魏国成为了积极进攻的一方,而蜀国却由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双方的角色对调了一下。

做为防守的一方,姜维自然是汲取了不少的战争经验,他的敛兵聚谷计划,就是在司马懿的战略思想基础上做出的,坚守不出,稳守不战,姜维在汉中构筑了三大要塞,准备进行死守。

如果邓艾无法有效地突破蜀军的这三大要塞,那么魏军也将会受困于汉中,寸步难行,最终挨到军粮耗尽,不得不撤出汉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