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华夏历来是一个擅长创造奇迹的民族!(2 / 2)
秦始皇嬴政很明显的看到了这一点,在他的统一王朝之中,不允许出现第二种声音。
而这次以小篆为标准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就是“书同文”。
与曾经流行过的石鼓文相比较,这一次颁布的小篆字体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一部分字形明显简化。
“书同文”政策,一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
同时,也将大一统的文化观念根植在人们内心。
后世虽然历经战乱更替,聚散分合,却从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承续始终如一。
“但是,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之中,除了李斯书写的泰山石刻之外,人们一只罕有发现秦朝的小篆文书。”
易泽的表情有着几分怪异的滋味。
作为秦朝官方文字的小篆,在后世之中却罕有发现。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二零零二年,在湘楚大地里耶的一口古井之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批秦代官署档案。
而在三万余枚竹简中,竟然没有一枚写有典型的小篆。
上面书写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字体?”
易泽抛出的疑问,在观众们眼中,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里耶秦简的名字,有不少人听过。
上面书写着的字体,稍微的百度一下,就能够得到答案。
毕竟一次性出土这么大量的秦代文献,足以震惊世界。
真正让人惊讶的,则是在里耶秦简延续十多年的记录之中,竟然没有一枚文字,属于秦国小篆。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发现。
上面书写着的字体,名字叫做隶书。
也可以叫做是秦隶。
随着大量简牍的出土,上面的文字洗刷掉污泥之后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不得不怀疑,当时的秦朝,到底是用小篆,还是用秦隶,来推行的“书同文”呢?
关于隶书,同样也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
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程邈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
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
在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也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如果按照这个故事,在天下初定,书同文政策大力推行的时候,隶书还没有创立,但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吗?
现在看来,这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故事而已。
就好比仓颉造字的传说一般,将功劳归因于一人之身。
秦隶的出现,必定有着自己的来由。
随着不断的考古发掘,以及各种文物资料的现实,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隶书的出现,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更早。
早在战国时期,汉字便已经开始了有篆到隶的转变,只不过这种转变显得比较的散乱。
程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许就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收集者和整理着,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将已经出现的隶书加以系统化的整理和概括,最后推行天下。
我们无法否认程邈的贡献,但同时也不能将全部的原因归结到一个人身上。
文字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一定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一定是世世代代经验的累计,才逐渐的演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在这过程中,一个出名的人物的作用,实际上更多的是整理者,而并非是开发者。
因为开发者,并不止一人。
易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目光看向时光长河流向的方向。
“属于汉字的传说,其实到了隶书,就已经戛然而止。”
他的脸上带着唏嘘,带着感叹,也带着几分迷惘。
“汉字的发展,从古到今,就充满了无尽的谜团。”
“无论是仓颉造字的传说,还是圣人留书的神话,都代表了先民对于未知的探索。”
“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如今,我们距离远古的历史已经越来越远,那一段时光就好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迷雾,纵使我们踮起脚尖,极目远眺,也无法看到全貌。”
“其中流露出来的一鳞半爪,就足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震撼。”
易泽的目光中带着向往,也带着迷惑。
“他们是神话,但同时,他们也是活生生的祖先。”
“他们很古老,但是他们的智慧,绝对不会输给我们。”
“因此,无论再往后,我们发现了什么样的奇观,都不用太过于惊讶,因为……”
易泽的声音停顿片刻,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继续道:
“他们是我们的祖先,华夏,历来是一个擅长创造奇迹的民族!”
“不论是五千年前的先祖,还是五千年后的我们,奇迹,永远存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