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秦岭(1 / 2)
“寒山关失守了!”
“先锋何人?破城者谁?”
“李信!”
秦岭,军帐大营之中,关羽面子严肃,盯着其下的一众将领,下令道:“加强防御工事,敌军挑衅,未得吾令,不允出战!”
“诺!”
不一会儿,待到众多将领散去,关羽盯着案台之上的堪舆图,心中思索着敌军的谋算,心中微微叹息。
“李信,秦虎狼之将也!”
“短短一日,竟然破我寒山关!”
寒山关到底是大汉布置在北方的第一道防线,披甲之士上万人,算得上雄关,以往不但能抵御北狄,甚至还能背上秋狩,足以见证寒山关的实力。
这是这份实力在大秦的锐士面前显得太过薄弱了。
这样的关卡却没能给那位大秦的先锋大将李信带来丝毫的困扰。
对方就像是那钳子拔出一根钉子一般,随心所欲,轻而易举。
太突然了,他们没有周全的救援计划与时间。
当然,他们其实有救援的机会,但是不够周围,于是关羽放弃了,战争大事非是儿戏,诱敌深入,这些招数关羽一生经历得太多了。
对方既然敢明目张胆的攻击寒山关,就不怕你救援。
甚至是就在你行军救援的官道途中,或许就埋伏着一只秦军,在没有弄清楚敌军的人数,敌军将士的实力之前,关羽选择了稳重。
这一刻,他并非是当初那个可以冲锋斩将的将军,而是统御数十万将士的统帅。
这一刻只要战略目的能完成,莫说是万人,就算是十万人也并非不能舍弃。
寒山关在关羽心中已然是弃子,接下来正需要试探。
反复探查着堪舆图,关羽对于这位名扬后世的名将可不敢有丝毫的轻视。
吩咐探子探查敌军的动向,他不断探查堪舆图,希望从其中找到相关的一些痕迹。
“先拔出寒山关,下一步,会是何处呢?”
秦岭是他们希望作战的地域,此处在他们的经营之下,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
但是敌人明显不会乖乖的进入这样的圈套之中,这样的情况下。
明确彼此的动向,掌握战争的主要因素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
“秦伐汉!”
“此等大事,先有匈奴,再有神汉,无愧是虎狼之秦!”
听得这声声的交流,王猛微微皱眉,继而走出楼台,朝着唐门在此处的驻地而去。
此处还是在斗破世界,当然,随着万界的人融入得越来越多,在此处,王猛也能知晓许多消息。
之前借助萧炎,王猛参悟劫气,算是有些收益,在他的这种境界,没一点收益进步都是极其难的。
随着短暂的闭关修行,王猛的诛仙四剑演化杀劫,越是煞气腾腾,一年之间,劫气纵横……
很明显,他的道路走在正途上。
接下来若是依仗于此,未尝不能开先天大罗道果。
至于,他的那位弟子滕青山,也是到了气运爆发的前夕,运势之中先是有因缘劫,再是有机缘劫,王猛知道不能约束。
于是其被王猛随手打发离去,让其四处游历现如今,他又是孤身一人。
此时的王猛已经对于人劫有些许多的认识,甚至一念之间可以借助剑气演化杀劫,在他的设想之下,若是诛仙四剑能够演化地水风火,继而逆转杀劫,演化混沌,他这一招算是成了。
现如今,他距离这重境界还差的远,对于劫气,他的掌控也很低。
“不过,若真是两国交战,倒是我的机缘!”
人劫、国运劫、天地劫、众生劫,每一种劫气,对于王猛而言,都是一种突破!
现如今两大强国征战,可以预想的国运劫的爆发,甚至以之为牵扯还能有修士杀劫,正是一处机缘。
不多时,从唐门出来,对于现如今的形式,王猛认识渐渐清晰。
“秦将李信破寒山关,欲度秦岭……此国战也!”
“杀劫,化红尘气做天地浊气,明悟众生难,岁月艰,诛仙四剑出,劫气三千丈……”
心中一动,王猛也不犹豫,纵身朝着秦岭而去。
对于某些修士而言,过分插手红尘,并非是好事。
但是对于某些修士而言,红尘渡劫,正是机缘。
比如现如今的王猛,正是想要借两国之劫,勘破天地造化。
浩浩荡荡的大秦军队驻扎在寒山关,大秦士卒的数量极多,依仗雄关,他们在这里结营扎寨。
在李信的命令之下,有些士卒们繁忙的准备攻城的器械,有的跟随将军开始操练。
在最中间的营帐处,士卒们严肃的守在这里,这里的氛围就有些寂静了。
李信坐在上位,他带着十万先锋军队,破开寒山关,与神汉的征北大军隔着秦岭向望。
说起来,他此战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半。
望着面前的秦岭,李信心中充满了热切。
大秦崇尚军功,他也希望用军功来证明自己。
“秦岭驻扎神汉大军三十万之众,拥有武圣关羽等等传奇将领,被神汉经营无数年,早已经是铁桶一般,难以攻破!”
“将军,我们应该避开秦岭,绕道进攻陈郡等地...”一位年轻的大秦将军双眼放光的说道。
李信闻言,不可置否的点点头。
年轻的将领渴望建功立业,这是很正常的,
绕开秦岭,进攻陈郡,若是能拿下诸郡,配合后面的大军,甚至是包围秦岭,堪称神奇。
若是年轻时候的李信,说不得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这一批大秦的将领受到武安君的影响极深。
闪电战、攻坚战、诱敌深入、孤军直入、反包剿……
这些战术在武安君白起的手中堪称造化,武安君的敌人往往找不到武安君的人影,就被其神鬼莫测的行兵之法包围了。
包围,这是武安君惯用的战争手段,彻彻底底的剿灭敌人,不留活口。
当初的长平之战,便是诱敌深入,继而断敌军粮道,包围敌军,俘虏数十万之众。
但是随着之前攻楚兵败之后,李信对于这样兵行险道,渐渐有些排斥。
并非是每一个人都是武安君,对方对于战争的把控,千古无一人可媲美。
随着年纪的增长,李信对于武成侯的行军用兵之道,越发的崇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