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董卓的“小金库”(2 / 2)
接下来,秦霄又将之前积攒下来的人口额度一次用完,召唤了足足六万名预备兵源。
这是将近一个月的积累,高达六百万人口额度,才换来了六万名带有【赳赳老秦】特性的顶尖兵源。
直到此时,岳飞终于带着数以万计的俘虏,返回长安。
看着长长的俘虏队伍,秦霄露出幸福中带着痛苦的表情。
近五万大军,经过神秘基地的洗脑控制,自己麾下的力量又能大大增强一番。
但……
这意味着,秦霄又得不眠不休,花费几天的时间,将这批大军收进神秘基地,完成洗脑之后,再放出来。
后者倒是好说,找块空地召唤一波就是了。
但一个个将这些士兵收进神秘基地,那效率却是快不起来。
必须要在秦霄身旁数十米之内,才能被收进神秘基地。
哪怕速度再快,不眠不休,五万人,也得花费个两三天的时间。
时间倒是罢了,关键是,这活简直太过枯燥,就是在人群中移动,然后将人收进神秘基地,以几秒钟为一个循环不断重复,时间稍微长一点,简直可以称得上一种残酷的刑罚。
秦霄的表情渐渐扭曲,但最终,还是叹了口气,乖乖“干活”去了。
五天后,秦霄带着疲惫的神色,从军营中出来。
比预计的要多花了一些时间,主要是过程太过枯燥,如果中间不休息,秦霄根本受不了这种折磨。
叫来人问了一下,秦霄得知,岳飞已经带着大军,将郿坞内储存的钱财、粮草都运了出来。
经过清点,仅仅只是金银,就有黄金三十万两,白银一百万两,这还不算各种名贵的器物、玉石、古董等等。
若是全部算上,折算成银子,价值少说也在七八百万两左右。
仅仅这郿坞中的财富,就可以看出董卓在长安、洛阳两地搜刮了多少钱财。
说是刮地三尺也不为过。
粮草方面,足以供应二十万大军消耗三十年以上。
即便是供应整个长安,在将修建郿坞的民夫迁入长安之后,全城人口过百万,也足以消耗十年。
供应平民的消耗,毕竟是要比供应军队小很多的。
军队需要吃饱了才能有力气打仗,甚至还得要吃得好。
而平民,若是物资实在紧张,只要饿不死就行,哪怕每天只喝一碗稀粥,也是勉强能吊命的,消耗自然就少了许多。
有了这些粮草、钱财,秦霄的底气也强硬了起来。
将近十六万大军,借助长安的地利,即便董卓手中有百万大军,也能坚守相当长的时间。
何况,董卓必然要将大量的兵力留在潼关,防备在攻打长安的时候被其它诸侯夹击,用来进攻长安的兵力绝不可能太多。
岳飞一面按照秦霄的吩咐,在长安城内练兵,一面派遣大量斥候出去打探消息,确认董卓大军的行踪。
虽然说定下了以防守为主的策略,但若是敌人没有想象中那么强,自然是要想办法主动出击,寻求掌握主动权。
……
休息了一天之后,秦霄先是了解了一下最新的局势。
确认董卓并不会在一两天之内就打过来之后,秦霄打算,先解决掉内部的一些“隐患”。
找来商鞅,问道:“刘协那边,处理的怎么样了?”
干柿鬼鲛救出刘协之后,秦霄压根没有见他,直接交给了商鞅去处理。
虽然说李儒的忠诚度比商鞅更高,但后者毕竟是“老人”,更受到秦霄的信任。
而且,秦霄还有一点考虑。
李儒控制少帝、献帝,恐怕给刘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如果换一拨人来,或许能更好地利用这个熊孩子。
没错,在秦霄眼里,汉献帝刘协,不过就是一个没长大的熊孩子。
毕竟才十岁,就算从小耳濡目染,又能学会多厉害的手段?
三国世界虽是演义,但也是基于历史而来,比火影这种纯粹基于虚构故事的“衍生世界”,在一些细节问题的“合理性”要更强,不会有那种几岁大的小屁孩就能独当一面的事情出现。
“陈留王受到了不小的惊吓,这几天都没恢复,一直神情恍惚。”
商鞅沉吟片刻,隐隐猜到了秦霄的打算,不由问道:“主公可是想要与王、钟摊牌?”
“确实有这种打算。”
秦霄点头,这种事没什么好隐瞒的,何况商鞅绝对算得上自己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想了想,秦霄问道:“你这几天一直在和他们打交道,你觉得,钟繇、王允这两人,能不能大用?”
其他人暂且不说,这两个领头的,要如何对待,可以说非常的关键。
那些低阶的文臣、武将,用处是有的,或许一些A级、B级英雄,也能一定程度上独当一面。
但一个势力真正想要强大起来,最需要的不是大量的低阶英雄,而是顶尖英雄的质量。
任何一个S级或者S级以上的英雄,都足以镇守一方。
从能力上来说,也值得托付大事。
但,忠诚和信任,又是一个必须要解决,却难以解决的问题。
秦霄对王允、钟繇两人的能力很是眼馋,却又有些不放心,想要听听商鞅的想法。
商鞅这几天一直在作为秦霄的代表,和长安城中的各方势力打交道。
短短几天时间,不至于说知根知底,但至少也能有所了解。
商鞅沉吟片刻,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提醒道:“鞅这些日子,确实和各方权贵往来频繁,也算有所了解。但,这了解毕竟不可能全面,主公还需有自己的判断。”
“我明白,你说吧。”
秦霄点点头,作为臣子,商鞅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但,秦霄在做决定的时候,却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先说王允。”
商鞅想了想,开口道:“王允此人,给鞅的感觉是个心机深沉之辈,行事作风颇有世族高阀的做派。此人表面上忠于汉室,实则是忠于世族。汉室衰败,不符合世族之利益,因此他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实则是为世族牟利。主公若要重用他,需考虑未来如何对待世族的问题。”
这个观点很有趣。
在秦霄曾经生活的蓝星上,关于“王允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个问题上,也曾引起过不少三国爱好者的争论。
如果仅仅只看到“铲除董卓”之前,王允虽然偶尔有立场摇摆,但大体上来讲,还是个汉室忠臣。
但在铲除董卓,王允大权在握之后,却并没有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将权利交还给皇帝,反而进一步削弱了皇权。
唯一的变化,不过是控制皇帝的人,由董卓变为了王允罢了。
若是以“论迹不论心”的角度来看,王允显然是一个隐藏极深的奸臣,不比董卓好到哪里去。
这前后变化,其实是非常矛盾的。
但,若是以商鞅的观点来看,其实王允一直都没有变。
铲除董卓,符合世家阶层的利益。
而独揽大权,确保皇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而没有实际的权利,同样也符合世家的利益。
若是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王允确实是如商鞅所说,“无所谓忠奸”,只是做出最符合太原王氏利益的举措而已。
“这观点倒是有意思。”
秦霄笑了笑,不置可否,又问道:“那钟繇呢?”
“钟繇……”
商鞅忽然一笑,道:“这人,是个全才,能文能武,既能主持朝政,又能治理一方,统兵打仗也会,甚至还能做个纵横家,执外交事,什么都会一点,放到哪都能发挥作用。”
顿了顿,商鞅继续道:“钟繇此人,表面上看,似乎是酷爱书法成痴,实则是一种伪装。他的权势欲望极重,且不是为了什么抱负、理想,就是单纯的想要高官厚禄而已。若是主公能在这方面满足他,此人可用。但,鞅以为,主公不可令其镇守一方,最好是放在眼皮子底下,就近掌控。”
这番说法,倒是和李儒的分析大差不差。
但,却偏偏不怎么符合秦霄对钟繇的印象。
在秦霄的印象中,钟繇是个书法迷,为了书法,甚至可以连官都不做,怎么看都不像李儒、商鞅口中那个利欲熏心之辈。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李儒这样评价,秦霄可能还不会放在心上。
但商鞅也这么说,秦霄就会非常重视了。
两个顶级文臣一起看走眼的可能性有多大?
显然这几率并不高。
对于这两人的“处置”,秦霄已经思考过许多。
此时,结合着商鞅的意见,秦霄的想法也渐渐完善起来。
考虑了片刻,秦霄开口道:“钟繇可用,我打算让他先给你做副手,立下功劳之后,再决定如何升迁。”
秦霄相信,只要自己招揽,钟繇并不会太过强烈地反对。
现阶段,秦霄也不求什么百分之百的可靠、忠诚。
能把人招揽过来出力,不拖后腿,就足够了。
至于其它的,以后慢慢再行处理就是。
刚刚招揽过来,忠诚度不高的时候,秦霄也不可能让钟繇立刻就掌握什么大的权利。
先分配到商鞅手下,正好商鞅也需要几个“助手”。
安置一段时间之后,再行考虑以后的问题。
至于王允……
秦霄对太原王氏的了解不多,仅仅只知道,这个家族好像在世族当中非常的牛哔。
至于具体牛哔到什么地步,秦霄就不了解了。
不过,秦霄隐隐约约记得,好像未来曹老板的手下当中,就有几个文臣武将,是出自太原王氏。
其中一个叫王昶的,在曹丕继位之后,还一度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过于强大的世族割据,对朝廷的统治显然是有很大的危害的。
汉、唐、晋、隋,一个个朝代,都是亡于豪门世族之乱。
哪怕是后来的明朝,虽然没有世族,但士大夫、士绅阶层,和豪门世族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若是抛弃其它,仅仅只以当下的“时代背景”来看,借助世族的力量,无疑是有助于谋夺天下的。
至于夺下天下之后,又要如何着手于削弱世族,那也是以后的事了。
若是连第一步都没有完成,何必去考虑未来的危害?
秦霄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敲打着,脑海中一个念头逐渐完善起来。
忽然,秦霄开口道:“你说,如果我重用世族,王允是否能为我所用?”
“太原王氏和汝南袁氏不同,似乎没有裂土封王,乃至图谋大位置野心。”
商鞅权衡片刻,谨慎地说道:“依‘历史’来看,太原王氏所图,无非是权倾天下,却无心争夺大位。日后或可成为主公霸业之阻力,但在主公一统天下之前,世族虽也有害,却是利大于弊。”
“就这么定了。”
秦霄的念头愈发明确,当即道:“你先去和王允、钟繇谈谈,旁敲侧击一番。我没记错的话,钟繇现在是黄门侍郎吧?若是他肯效忠,官职方面我不会亏待他。至于王允……”
王允已经是司徒,官至三公,不可能再往上升了。
想要在这方面给予他什么许诺,是不现实的。
秦霄犹豫了一下,开口道:“我记得,太原王氏有个叫王凌的,好像现在在什么地方当太守,你给王允暗示一番,我愿意升这个王凌做一州刺史,看看他的态度如何。”
商鞅立即领命:“鞅明白,今晚鞅便设下私宴,宴请王、钟两人。”
“嗯。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别省着,送礼方面也别小气,该用多少,直接从库银报销。”
秦霄点点头,不再谈论王允、钟繇二人,转而道:“关于贾诩,你怎么看?”
商鞅毫不犹豫道:“此人堪为佐国之大才!”
秦霄楞了一下,没想到商鞅竟然会给贾诩如此高的评价。
不过,想想贾诩在三国中的地位,也确实当得起这一评价。
还没开口,商鞅又继续道:“只是,贾诩的能力虽强,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若是重用,或许会妨碍主公名声。”
贾诩外号“毒士”。
常言道,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从这个外号上,就可以看出贾诩的行事风格。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已经算是客气的说法了。
再加上一个“苟”字,使得贾诩往往并不会对辅佐的主公尽心竭力,用起来也未必十分顺手。
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仍然不能掩盖贾诩的优秀。
若是将“文臣”和“谋士”分开来算,整个三国期间,能够和贾诩相提并论的谋士,一只手就数的过来。
这样一个顶尖的人才,要让秦霄放弃,肯定是不情愿的。
但,直接请来用……
请贾诩为自己效力不难,以贾诩无论何时都将“自保”放在第一位的谨慎,只要自己提出要求,贾诩肯定会“欣喜若狂”地当场效忠。
但,在这表象之下,贾诩到底能有几分忠诚……
秦霄估计,肯定是达不到六十分的及格线的。
这样的忠诚度,别说贾诩本来就有一大堆黑历史。
就算是没有,这样一个老谋深算的家伙,忠诚度不达标的情况下,秦霄也不敢用。
谁知道他提出的计策里边有没有陷阱?
以贾诩的老谋深算,就算有陷阱,恐怕也很难察觉得到。
等到真正察觉中计的时候,就已经迟了。
在历史上,贾诩跟随过的一代代“主子”,有好几个都是这样被坑死的。
进入长安之后,虽然大体上的局势发展非常顺利,但贾诩这个人的存在,却是让秦霄非常的头痛,无比纠结。
商鞅不太明白秦霄的纠结之处,但却看出秦霄想要用,却不敢用贾诩的心态。
迟疑片刻,商鞅试探着道:“主公,何不开诚布公与之相谈?且先问清楚他想要的是什么,再对症下药,总比在此一筹莫展,要强得多吧?”
在商鞅看来,秦霄的纠结,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不知道如何说服贾诩加入,那就直接和他谈嘛!
一个孤家寡人的谋士,难道还能上天不成?
有系统面板在,忠诚度多少,是该信任还是该防备,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又有什么好怕的?
先约见贾诩谈谈,若是能谈成,自然是好事。
即便谈不到一块去,最坏的结果,无非是不能用这个人罢了,又能有多大的损失?
“你说的也是,是我钻牛角尖了。”
秦霄长出一口气,吩咐道:“你先去准备宴请王允,钟繇的事,顺便帮我请贾诩来,我也该见见这个三国第一毒士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