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章 儒者之勇(2 / 2)

加入书签

那四句就算是圣言,可陈三七现在的修为,根本无法使用,初始者没用过的圣言,其他人更是无法使用。

等于这圣言现在就是无用之物,不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言,三品之上的儒修,都能写出,成为战斗力量。

吕明贤庄重道:“能说出圣言者,只要不夭折,一品是保证,成圣的几率至少五成,现在知道意味着什么了?”

“成……成圣?”

陈三七整个人都呆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儒修之路会如何,甚至他走上这条路都是个意外。

考童生是为了有个好一点社会地位,压根就没想过修炼儒修,到了书院也是注重射术。

只不过大环境中,大家都在读书,他又不想做吊车尾,才认真读书的。

成为儒修那是被严教习一番话问后,不由自主的去思考,无论是文天祥的绝命诗,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不是自己的。

只不过是一夜顿悟,让他想通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讲什么,至于这圣言也不是自己的。

横渠四句,这在地球上的东方世界,别说中国人了,就是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都有不少知道的。

就因为这,自己有了成圣之姿,陈三七不怀疑院长的话,只是太震撼了。

“本次一共七十人得到文宫,开创了书山学海两大秘境的先河,大宋当兴,诸位,为我大宋贺!”

见大家怔忡,周濂暗自点头后再次开口,这下是激励的话语了,大家登时欢呼起来。

白鹿书院院长方之洞,哈哈笑道:“七十位,好数字啊,读易者皆知逢七必变,此次变故正是我皇宋君临天下的先兆。”

在场的至少是举人文位,谁没读过周易,一听这话欢呼声更大了。

儒学之道,如果说礼记是儒家的根本,那周易则是儒家的源头,亦或可以说易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易不是周易,周易只是易的一种阐述,比周易更古老的还有连山易、归藏易,同样源自于河图洛书。

三易是不同时代的人,对河图洛书的阐述,而儒学继承的是周文化,故而推崇周易罢了。

但三易的根本是相同的,在变与不变中,寻找事物的规律,七这个数字,在华夏文明中很重要。

代表着少阳,正是充满生机寻求变化的道路,跟它同样意义的是八,但八是代表少阴,阴静阳动,故而少阳就更为重要了。

因为阴是被动,阳才是主动,万物生灵只有主动求变,才有披荆斩棘向前的大勇气,这就是儒家讲的勇者无惧之意。

这个勇不是争强好胜的匹夫之勇,而是为寻求前进的道路,而展现的不惧怕任何艰险的勇。

所以儒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反抗的哲学,天漏了我们补天,洪水来了我们开山劈岭降服它,而不是祈求神灵的救助。

这才是华夏文明数千年不曾断绝传承的根本原因,因为人人从小学的都是敬畏但不盲目的顺从。

对于护佑我们的,我们敬畏祂,但祂一旦不护佑我们,反了祂又如何。

这才有刑天舞干戚、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的传说,才有被人传颂的大闹天宫的故事。

因为我们不惧怕权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杀不了你也要溅你一身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