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关于你们关心的票儿的事儿(1 / 1)
好几个人问我60年代是不是什么都要票儿?答案是:并不是。下面我把我收集到的信息跟大家分享一下,但这只是我收集到的,北京地区的,如果有不准确的,大家在评论里聊聊。
60年代的票儿其实并不是一直都在用,也是有变化的。比如自行车票儿:1958年因为产能不足开始用票儿,到1960年底又不用了,但到了1961年6月又开始用了。到了61年底,开始发行工业券,又开始用工业券了,大概是30张工业券加上钱就能买一辆了,62年四月之前实行低价政策,之后实行高价政策,价格翻了三倍不止,而且又开始用票儿了。到后面还出现过票+券+钱的模式,不过这是7、80年代的事儿了。于是自行车票儿用到了80年代中期。
然后说说其他的票儿:除自行车外,还发行过:布票、棉花票、绒衣票、汗衫票、背心票、裤衩票、胶鞋票、棉鞋票……有一时期,买缝衣线也收布票,一寸布票可买一小团。生了娃的妇女,发给“油布票”一张,凭票可买到三尺油布。
为了分配有限商品,还发放过:肥皂票、火柴票、烟筒票、铁炉子票、铁锅票、铝壶票、生炉子用的“劈柴票”和“炭煤票”。还有大衣柜票、大木箱子票、木床票、圆桌票、闹钟票、手表票、电灯泡票、缝纫机票等。这些票都是一次性的,按票面规定的数量购买。据不完全统计,BJ市1961年度凭票供应物品达69种,这还不包括“凭证”购买的,比如粮食。这些票使用时间不一,随着我国资源逐渐丰富而逐渐取消或改变。
下面说说工业券:1961年底发行“工业券”。从此,除凭证和凭票之外的商品皆“凭券”供应。还有一些商品取消票,折合成工业券使用。工业券的发放标准是:在职人员按其工资收入比例,,平均每20元工资配一张券。购买范围较广:毛巾、毛毯、毛线、手帕、电池、轴线、铁锅、铝盆、铝饭盒、搪瓷面盆、搪瓷口杯、搪瓷便盆、线手套、铁壳暖水壶、竹壳暖瓶、运动鞋、雨伞、棉胶鞋、缝衣针、缝衣线、油布雨衣、夹胶雨衣、人造棉制品、尼龙内衣裤、皮鞋、闹钟、收音机、腰带、刀剪、进口刀片、各类箱包、巧克力糖块及定量之外的香烟、茶叶、白酒等。以及后期如照相机之类的奢侈品。工业券一直用到80年代。
再说说粮票:自1955年9月粮食部门印制的55年版粮票开始在全国各地发行使用。各种粮票票面规定的数额均以成品粮计算。粮票只是购粮的凭证,本身不具有价值,不属有价证券,不许在市场买卖流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全国粮票等同于现金,甚至在困难时期,价值高于人民币。
粮票在我国是使用时间最长的票儿了,从55年直到90年代初,接近40年。
还有一些东西是不要票的,比如:酱油、醋、低档香烟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