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狙击弩战术:十五倍精准度(1 / 2)
[[李孟羲总归是有些胜之不武的。
与张飞之较量,两方并不公平。
和关羽较量过程中,李孟羲明悟到,箭矢速度跟精准度成正比。
跟张飞较量时,因为靶子远,趴地上瞅不见,因此李孟羲想高一点看清楚,意外的,当爬高那一刻,李孟羲突然便又把知识融会贯通了。
一个问题,居高临下射击,会不会使射击更加精准?如果是,为什么?
毫无疑问,居高临下射击,必然会使射击精准。
就如方才,李孟羲趴那里的时候,看不清靶子,但他到高处,看的清清楚楚。这是第一点,在高处,视野开阔。
为什么视野开阔,命中率就高?因为视野开阔,看到的目标面积就大。趴着只能看到目标一个头,站起能瞅见他半个身子,射头射半个身子,哪个容易命中,很明显。视野与命中率的关系,核心道理是角度,是目标面积。
第二点,以高射下,箭支的下坠,则就被射击者所处的高度给部分抵消了。
也就是,高处射击,弓弩不用抬太高,也就是,其箭矢轨道比较平直,轨道的弧度较小。
这是其一,其二,高射下,重力势能,会增加箭速,箭速快,自然就增加了精准度。
同理,如果是趴在地上,瞄准高处射击,箭支飞行的弧度则比较大,弧度大,路径就长,路径长,风阻作用时间长,因而就影响箭支平稳,影响精准。
射击高度,也能有效增加精准度。这不是李孟羲感觉出来的,这是他自己推算出来的,用的是初中物理。生存的压力,把人的潜能全逼了出来。
连弩都举不起来的李孟羲,连胜关羽张飞,毫无疑问,他折服了刘关张三人。
赢了别人,李孟羲还跟人家讲,为什么他会赢别个,还讲这其中道理何在。
李孟羲说,箭矢速度越快,越是精准。
简单来说,射百步之敌,箭快,飞两息,箭慢,飞三息。
不管箭快箭慢,其坠速是一样的。
后边再说什么箭支轨道弧度小,路径就小,就精准。
弧度什么的,刘关张如听天书,满脸茫然。
“明白了吗?”讲的吐沫横飞的李孟羲抬头问。
刘关张三人不约而同的同时把头摇。
“……好吧。”李孟羲只能挠头。
一阵长时间沉默。
刘备看气氛尴尬,圆场道,“话虽听不甚明白,道理大致懂了。
强弩必准过弱弩;强弩支于木架之上,不晃不抖,必准过手持;高射必准于低射,是否如此?”
刘备这总结,简明扼要。
“对!”李孟羲连连点头。
“那就妥了!”刘备笑着看向李孟羲,“羲儿,我明白你所想了,你是想在攻城之时,设高架强弩,而后士卒不用手持,架弩射敌,是否如此?”
“正是!”刘备完全领悟了意思,李孟羲笑了。
“那走,”刘备撑臂起身,“城下一试!”
——
刘备招弓弩手三十人,其中弓手弩手各半,其中无有强弩手。
而后,令其七十步外待命。
再令士卒去城头设靶,靶设于城垛之间,两靶相距二十垛远。
弓弩手三十人在一侧,这边刘关张和李孟羲一侧。
刘关张这边,四人在摆弄一个树杈。
弹弓一样的树杈很好找,大黄弩往树杈上一放,倒也能架住。
但,弩前沉后轻,手还得费力扶着,这就不符合弩架不用费力的要求。
且,试着架着弩调整了几下射击角度,没办法把射击角度定到某个方向定住。
再有,树杈也不稳固,碰下就晃。架弩,有减少晃动从而提高射击精准度的需求,然而弩是不晃了,弩架的晃动也对射击是不利影响。
刘关张都知了,弩高射,必准于低射,因而他们找来的树杈比较高。李孟羲握持着弩的时候,真就跟操控防空机枪一样,得仰头看。
高度问题……李孟羲又有疑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