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董卓果袭营,神机妙算(2 / 2)
早前跟李孟羲商讨过,这夜间追击,追百二十步就够了,再远容易遇险。
“来人!”关羽叫来麾下骑兵,“追回黄巾众人,令其莫要再追。”
骑兵领命去了。
不一会儿,又迟来一部黄巾甲士,黄巾甲士个个披甲带兵,一副早准备好厮杀模样。
为首一人,黑面虬髯,铁塔般一壮汉,手中拎的一把大钺,钺顿在地上靠腿放着,壮汉朝关羽抱拳,“敢问……”
“回!”关羽不耐,“战事了结,今夜已无事。”
说罢,关羽径自带人走。
看着关羽离去背影,周仓原地呆立半晌,扛起斧子,挠了挠头,“走!”
涿州义军料事如神,把来袭董卓三两下料理了,看在黄巾军眼中,对涿州义军又是佩服。
关羽到东寨,见满寨混乱,帐篷东倒西歪,寨墙一侧也被撞塌。
满寨堆的都是木柴堆。
忽然见木柴堆动了,柴堆上一捆柴被人推落在地,一勾镶小盾先出来,然后露出一人脑袋。
关羽见此,恍然,忘了这茬了。
“出来吧,无事了。”关羽令躲藏的守寨军士不必再躲藏了。
接着,关羽又问,“可有谁负伤?”
满寨问了一圈,负伤的有两人,一个是被弩箭射过柴捆,被射到小腿了。
弩箭穿过柴捆,力道大减,射到小腿就破了点皮。
另一人,也是负伤,西凉骑兵掷枪来刺,枪插到柴捆缝里,刺到了一人。
幸而,守寨军士都是甲士,有甲护身,枪只稍刺穿铠甲,伤到甲士脊背,依然只破了点皮。
守寨军士一百零五,轻伤二人。
于之后,被惊扰而起睡不着的李孟羲,他穿好衣服,也给小砖穿好衣服,带着小砖去中军大帐了。
帐中,刘备正背着手,来回踱步,显然是心里并不宁静,在等消息过来。
见到李孟羲哥俩过来,尤其是小砖一抽一抽的在哭鼻子,刘备一下就乐了,过来把小砖抱起,抱在怀里哄。
低头看向李孟羲,“是董卓夜袭吧?”
“大可能是。”李孟羲打了个哈欠,平静道。
“应无事了。”
“嗯,应无事了。”
——
以有备算无备,此夜西凉骑兵来袭,义军轻伤两人,射杀十七,伤八十九,共计俘虏一百五十九西凉骑兵。
李孟羲听到射死才十七个,顿时就觉得,弓弩杀伤效率其实并不怎么高的。
弓弩营全营都在待命,弓弩手快千人,千把弓弩手埋伏西凉骑兵,一阵乱射,当场才射死十七个,伤的倒是不少。
李孟羲令军医立去救治西凉兵,非只是人道,能锻炼军医的机会可是不多。
西凉骑兵可是精锐,马好铠甲好兵器也好,不算俘获,就缴获的一百多套铠甲兵甲,再加众多优良战马,已是丰厚收获。
李孟羲于夜写下了战后总结。
“【扎营之伪寨法。
于营寨之外,四向另立数寨。
此数寨,可大开门户,撤巡逻队,再假做士卒懒散,以示敌以弱。
于寨中,四围多立火把,示敌以明。
再可于假寨之中,多立旌旗,高树帅旗于中,以示敌以重。
敌明见我弱薄重地,于是上饵。】”
“【于守寨作饵之军士,要则有五。
其一,众士卒禁蹲坐,只能坐柴捆、木桩之上。因,若蹲坐,突然有急,不能立起,逃之不及。
其二,守寨士卒,不必长兵,因长兵难藏,徒刀盾即可。
其三,守寨士卒必选甲士。
其四,守寨士卒身后必背盾增强背后防御。
其五,可于寨中置帐,帐中藏柴堆,万一有敌来袭,可入帐躲藏柴堆之中。守寨士自保片刻,营中足以反应。】”
写完,李孟羲和刘备关羽众人讨论,这假寨之法,能不能作为扎营常策?
讨论之后,李孟羲认为,可以为长策。
“【扎营之时,不设伪寨,则敌若夜袭,满营处处皆有遇袭之可能。
而若设伪寨,伪寨诱敌,功成若八分可能,则我军可八成防御成功。
于夜,于敌夜袭,于我守御,我无备,则敌夜袭成,我有备,则敌夜袭不成。
于是,八成有备之可能,为八成守御成功之可能。】”
“【由此,又反知夜袭之法。
夜袭之时,为防敌以假寨诱我,夜袭之时,最佳攻击地点,非是灯明火亮之寨门处,而反在漆黑无光之处。
又有,于漆黑无光之处,大抵为敌军寨墙也,此时可用破寨术,骑兵临寨,用绳套抓钩等勾挂寨墙,而后,战马后拽拉墙,一马之力,胜于十人,一骑一抓钩,轻倒一墙。
于是,瞬息破墙而入。】”
夜袭,必瞬破寨墙,破寨墙,必需绳套抓钩等物,要有绳套抓钩等物,则军中必有备,军中有备,然抓钩之物,非是常用军备,不必人人配备,由此,则有技术军士之架构。
如绳套抓钩等物,百人中有一人配备则便足矣。
而这个技术军士构想,李孟羲早就想到过了。
以前以为,步兵百人队,每百人,配抓钩军士一二,此二人同时客串刀盾手,充任百夫长护卫亲兵。
有时,遇到需要攻破敌寨之时,抓钩军士在身侧,百夫长可就近指使;有时,若是遇到严密盾阵,弓弩刀枪皆不能建功,此时抓钩绳套能有奇效,抓钩一抛,说不得就能勾住敌盾阵中一将领,勾之而出;又有时,于抓捕敌猛将之时,敌将悍勇,十几抓钩士,丢绳套亦或抓钩,敌将纵万夫不当之勇,被擒也,此为,擒将术。
这些李孟羲早就推导出来了。
于今夜夜袭之时,李孟羲意识到,除步兵之外,骑兵也有配备抓钩绳套之必要。
再结合早前时间所总结到的,骑兵配一条套绳,有大用。
一用,是战后抓满战场奔逃之战马,二用,骑兵若遇严整枪阵,冲之不动,骑射亦不能建功,此时,骑兵冲临枪阵,丢绳套套人,说不得,一骑套走一人,十骑套走十人,说不得绳套十幅,便破一枪阵。
第三用,为抓俘之时。
如今,再涉及破寨术,李孟羲觉得,抓钩的话,骑兵带着稍有不便,而绳套,于破寨墙之时,万一敌军寨墙平整,无借力之处,则绳套难以建功。
这两相为难了。
绳套能抓骑兵,能抓俘虏,能攻枪阵,很万用,但不太好用,用于破寨之时,不如抓钩,而抓钩,好用则好用,不能抓战马,不能抓俘虏,且抓钩不便携带。
想了又想,李孟羲想到了之前想过的通用军备。
通用军备是,军中辅助军备,开路时,得有砍树的斧头,得有锯子,挖河水攻的时候,得有铁锹,得有锄头。因而,军中辅助军备,得有斧头锯子锄头铁锹四种。
为降低后勤压力,实则可以把各种工具结合,使一柄锄头,这边锄头,那边刨子,可做工兵铲,工兵铲可为斧,可为锯,可为铲子,鞘一插,可为锄头,还可以当兵器,当投掷武器,可以用来煎鸡蛋,烤肉……
由辅助军备,李孟羲想到,骑兵配备的绳套,可以配一根绳套,再配一根抓钩。
此抓钩,不必船锚形的五爪抓钩,可以和兵器结合起来,比如,短戈。
拔寨之时,绳子一头绑上短戈,然后把短戈飞掷敌军寨墙,短戈就把寨墙勾住了,然后一拉绳子,把马一赶,敌军寨墙就被拉倒了。
可是,据李孟羲所知,军中短戈也好,手戟也好,短支虽说能勾挂,但是要钩寨墙,勾挂能力远不足用。
到最后,李孟羲想到了一个工具兵器两用的,能勾东西的兵器——钩镰枪。
钩镰枪,即为普通长枪刃外加一个倒弯钩的枪,此枪可刺可钩。
水浒中,梁山好汉用此钩镰枪,大破连环马。
于正史之中,宋军也仗钩镰枪与重甲骑兵作战。
钩镰枪和绳索乃绝配。骑兵配一钩镰枪,不论长短,长钩镰可作主兵器,短钩镰可作副兵器替刀剑,步战时,钩镰枪可作普通长枪,亦可用作破骑之钩镰枪。
尤其是于破寨之时,骑兵用绳索绑钩镰枪,然后把钩镰枪扔到敌寨墙之后,猛地把绳子一拉,钩镰枪之挂钩,便勾到了敌军寨墙木头之上,于是,可轻易拉倒寨墙。
由此,骑兵不必既带绳套,又带抓钩,又带短兵器。
只绳套,钩镰短枪,便等于有绳套,抓钩,短兵器。
此为减省士卒负重,降低后勤压力之法。
李孟羲在兵书中录记,“【骑兵配长短钩镰枪,配合绳套,可用于破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