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一十九章 兵家亚圣出仕(1 / 2)

加入书签

夏城,儒家学院,后山,几个儒生毕恭毕敬地陪在张华左右,而有资格与张华并肩而走的,只有子夏、吴起二人。

儒家讲究学而优则仕,子夏的弟子,想要在大夏势力出仕为官,还必须要讨好张华。

这是接近君王的好机会啊。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要是得到张华赏识,可一步登天。

“先生啊,如今大敌当前,我方岌岌可危,这可如何是好?”

张华故作不懂,向“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请教。

“敌国兵临城下,国君应当厉兵秣马,选拔贤才,修缮兵甲,巩固城防。敌国强盛,则以守为主,广施仁政,获取民心,积攒粮草,静观其变,等待敌国衰弱,然后可攻守易势。”

“如果敌国国力持平,则设法与之周旋。敌国弱小,则出兵迎战。”

子夏如实回答,露出疑惑的表情。

以子夏对张华的了解,张华好歹身经百战,与各种枭雄交战,不至于问出这么简单的问题。

这种问题,张华比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子夏更加清楚吧?

张华又叹道:“先生说要选拔贤才,可惜偌大的领地,却无一人可以为我分忧。”

子夏这个时候已经明白过来张华的意思了。

张华麾下,文武大臣,人才济济,怎么可能没有贤才。

张华故意这么说,十有八九是为了骗在子夏的儒家学院隐居的吴起出山。

吴起的才能有多厉害,身为老师的子夏,自然知道。

子夏暗中看向吴起,而吴起也给子夏使了一个眼神。

“咳咳咳……”子夏清了清嗓子,“国君如今有良将千员,带甲百万,足以击败绝大多数强敌,又何来无一人为国君分忧这种说法呢?”

张华见子夏不上套,又继续与子夏拉扯:“这次的强敌,有大气运加身,非绝世之将才,不能与之争锋。我所巡访的,正是绝世将才。”

子夏已经猜测到张华所指:“国君指的可是刘秀?”

“正是。”

“此人曾经以一己之力,抗衡十八路诸侯,还能成事,确实有气运加持。”

子夏对未曾见面的刘秀,给予很高的评价。

刘秀的气运,数一数二,一般武将难以应付。

“如今世有伯乐,而无千里马。我愿意五百金、封侯之位,乞来马骨。”

张华一边说道,一边观察吴起的神情变化。

张华的条件已经很明显了,以五百金,外加封侯之位,请吴起出山。

以吴起的智力值,不可能无法察觉张华的言外之意。

封侯……

这个条件,已经足够让追求功名的吴起动容。

封侯拜相,这是所有武将的追求。

即使是没有什么野心的忠臣,也希望能够名垂青史,荫蔽子孙。

张华相信吴起这样的人才,必定不会甘于和子夏一样,隐居于市井之间。

子夏感受到吴起的呼吸变化,知道吴起“雪中送炭”的计谋,已经得逞。

张华确实没有十成的把握击败刘秀,因此才会来请吴起出山,领兵北击刘秀。

兵家亚圣,对上位面之子,必定是一场龙争虎斗。

子夏心领神会,终于说道:“我这里有一位弟子,天赋异禀,论起带兵的本事,可一生不败。”

一生不败,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

或许吴起不可以保证获胜,但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张华明知故问:“先生所说的将才,在何地?”

子夏终于引荐吴起:“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所说的,正是卫国人吴起。”

吴起郑重作揖:“卫国人氏吴起,见过国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凡是真正融入华夏者,不必计较什么卫国、宋国、秦国、楚国。”

张华的一番话,让吴起肃然起敬。

张华的眼界,更高一筹。

“我已听闻你的名声多时。此次强敌来袭,还请随我带兵北上,击败刘秀。”

张华知道吴起已经满意自己提出的条件,愿意出山。

在此之前,吴起已经在守住夏城时,立下战功,张华可以直接授予吴起官职,让吴起拥有带兵的权力。

“且慢。”吴起却没有那么容易答应,“国君以为,如何用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张华沉思一会,回答吴起:“刚才子夏已经明说了,必须治国,而后才能不败。”

吴起满意地点了点头。

如果是一般的人,回答吴起的问题,可能会着重于用兵本身之上。

但平生不败的吴起,注意力却跳出了兵道本身,更加看重兵道以外的条件。

“国力强盛,兵甲、战马、粮草充足,君主注重兵事,选拔良将,又得天时、地利、人和,即可立于不败之地。”

吴起说出自己的用兵不败理论。

吴起的时代,魏国乃是战国第一霸主,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中山国,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

吴起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开创魏武卒制度,在西河练兵,凭借强大的国力、精锐的武卒,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张华仔细想来,白起也是在基于秦国的强大国力基础之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国力才是基础。

如果让吴起、白起带着一群乡勇,在平原上面对高阶具装铁骑,也许吴起、白起的战绩会好看一些,但基本上必败无疑,这是国力上的碾压。

楚汉相争,一开始是项羽占据优势,在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取得关中之后,双方开始转入僵持阶段。然后韩信单独带兵,攻打赵国、齐国等地,进行发育,双方国力逆转,项羽也就不可避免走向败亡。

张华对用兵的看法,与吴起一致,更是让吴起坚信,自己遇到明主。

吴起虽然在几个诸侯手下辗转,但都是因为遭到猜忌和忌恨,倒不是吴起本身忠诚有问题。

在吴起看来,忠诚和愚忠,是两回事。

只要君王信任,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吴起就可以效力。

“我可出山,为国君效力,但还请国君答应我一事。”

吴起提出最后一个条件。

“如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自然答应你。”

“我吴起,只是想要找到一国,施展才能。虽能出将入相,但也因此遭到不少人忌恨,今后请国君不必猜疑我的用心。”

吴起郑重其事。

吴起屡次被国君和贵族猜疑,已然有心理阴影,提前和张华打招呼。

本身来说,执掌兵权,用兵又极强的将领,最容易被君王针对,白起、韩信、岳飞,莫不如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