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老天眷顾,风调雨顺(1 / 2)
蓝鑫吃了两瓣西瓜,就不再吃了,把剩下的西瓜赏赐给太监宫女食用。
西瓜从发芽生长到成熟需要100天左右。
西瓜是通过种子繁殖的,虽然相比其它一些植物的种子,西瓜种子的体积较大,但和红薯相比,西瓜种子的体积太小了,蓝鑫在空间里存放了多个品种的西瓜种植。
各个品种的种子都取出一些,种植了一百多亩西瓜。
西瓜亩产量挺大的。
蓝鑫和住在皇宫内的所有人一起吃,一起当饭吃,也吃不完一百多亩地的西瓜。
翌日晚上,蓝鑫在宫中大摆宴席,宴请臣子们,有酒有菜,但以吃瓜为主。
吃饱喝足,大臣们还带走了一些皇帝赏赐的西瓜回家和家人分享。
一时间,西瓜,成为了兴王府街头巷尾的热门词汇。
西瓜大量上市后,蓝鑫吩咐拿出一部分推向市场,以每公斤十文的高价出售。
售价是蓝鑫定的,他觉得价格高一点更好,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提高关注度。
明年,蓝鑫会鼓励农民种植西瓜等各种农作物。
如果新农作物的关注度高,农民觉得种植新农作物的收益高,蓝鑫不需要用行政强迫手段,只要让农民得到种植,斌获得相关种植技术,稍稍推广,农民就会抢着种植。
在兴王府,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西瓜,更别说吃过了,不少人都愿意掏钱花上百文买个西瓜和家人一起尝鲜。
一些人觉得西瓜卖的这么贵,种植西瓜肯定能赚钱,买到成熟度高的西瓜,切开后,看到成熟饱满的西瓜种子,自然会动了留下种子,来年种植,靠卖瓜赚钱的念头。
蓝鑫还未主动推广西瓜的种植,第二年,兴王府的西瓜价格就暴跌了,远比米价便宜,尽管如此,种植技术高的瓜农,西瓜亩产量挺大的,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
十月十日,秋天。
蓝鑫带着数十位臣子来到皇庄,一起采挖红薯。
蓝鑫和臣子们一起采挖示范园里的红薯,花了不到两个小时时间,就将地里的红薯都挖出来了。
示范园,形状为二十五米宽,四十米长的正方形,整好1.5公亩。
为了高产,示范园的地里施了很多农家肥,正因为如此,产量特别高。
除了示范园,另外三百亩红薯地施肥也很足。
众位看到大量红薯被挖出来,堆积如山,脸上都流露出开心的笑容。
称重,花了不少时间。
一点五公亩的示范园,产出整整五千四百公斤(千克)红薯,平均每亩三千六百公斤。
得知示范园的具体产量后,臣子们脸上都流露出开心的笑容。
“红薯如此高产,大明的百姓不再饿肚子了。”
“真不愧来自仙界的粮食。”
臣子们纷纷议论高产粮食红薯。
中午,蓝鑫和臣子们一起吃红薯,有煮的,也有烤的。
相比之下,烤的香气更足,味道也更好。
蓝鑫笑着问道:“众位爱卿,这红薯味道如何啊?”
“好吃!”
“太好吃了。”
“甜,甜如蜜。”
“香,入口绵软,很适合老人吃。”
“陛下英明,红薯产量如此之高,将来,大明百姓都不会饿肚子了。”
“不饿肚子不算什么,将来,朕要让大明的子民不仅吃饱,还要吃好,隔三差五能够吃上肉。”蓝鑫自信满满地微笑道。
丞相钟允章问道:“陛下,这红薯能存放多久?”
“来年春天。到了春天,天气变暖,红薯容易发芽,发芽了,就不好吃了。相比稻谷,红薯的存放时间太短了,存放时间段,这是红薯的缺点,而产量大,而且山上的荒地也适合种植,这是优点。”
钟允章说道:“红薯产量如此之高,就算只能保存两三个月,也能让很多百姓填饱肚子。”
“这红薯有很多吃法,红薯煮熟了,切成条形状,晒干了,存放在干燥的坛子里,有太阳的时候,经常拿出来晾晒,存放一两年不成问题。还有,红薯可以制成淀粉,红薯淀粉可以做菜吃。红薯粉条,朕在仙界吃过,味道不错。过几日,朕请众位爱卿吃猪肉炖红薯粉条。”
三天后,蓝鑫上朝时,钟允章说:“陛下,三百公亩的红薯都已经采挖完毕,收仓入库了,总共四十五万六千三百六十二公斤。”
“每亩产量超过一千五百公斤,今年,种薯少了一些,薯苗栽种的稀疏了一些,明年加大种植密度,产量肯定会给更高的。”
蓝鑫停顿一下,继续说,“今年,红薯少吃点,多留点种,明年可种两万亩地,大明帝国半数州县要种上红薯。明天秋天,各州县可拿红薯卖钱,贴补地方收入,每公斤红薯六文钱。再过几年,红薯的价格会比大米低很多。”
蓝鑫计划明年在各州县的官田里栽种红薯,他免费提供薯种,不要钱,他相信经过他的大力推广,明年红薯收获后,就可以在大明境内广泛流传开来。
蓝鑫经常关注米价,最近新米上市,米价下跌,在兴王府城内,大米每公斤零售价2文钱左右,每市斤才1文钱。
在古代,太平盛世,粮价才会便宜。
除了红薯,蓝鑫还从现代携带了不少可以自留种的高产稻种。
这些稻钟,除了高产,还有耐寒和适应性强的优点。
今年,皇庄的水田里栽种了后世培育的多个品种的水稻,产量远比占城稻的产量高,但和红薯相比差的太远。
红薯,绝大部分人天天吃红薯会不习惯,而天天吃大米,北方人可能吃不习惯,南方人就是天天吃大米长大的。
占城稻具有生长周期短,耐旱和适应强的特点。
蓝鑫重生之前,占城稻就在岭南地区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北宋皇帝宋仁宗当朝期间,大力推广占城稻,长江流域和淮水流域的粮食产量大增,为商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占城稻,由于原产地地区(印支半岛之安南、占城(又名林邑、环王国)、真腊)耕作粗放,无灌溉设施,稻米可自然生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