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33章 1.122 刀枪莫及(2 / 2)

加入书签

彼此留有余地,情势方可转圜。

也罢。恰逢正腊假期,除蓟国上计使团,国邸并无百官出入。倒也无妨。料想,族兄自幼游学在外,见识不凡。必不会纠结于,一无名方士之言。

诚然。因两汉方术大行其道。时人又深信谶纬之术。若换作旁人,又或者非路上偶遇,族兄大可一笑了之。名士风范,不以为意。之所以,被其言语所惑,正因一切皆符合“撞破天机”:无名方士,路中偶遇;赐以酒食,回赠谶语。

方士言语之利,当真刀枪莫及。

人总有不足,亦有缺陷。若被人无端放大,如何能不心伤难平。

窥一斑而知全豹。

蓟王将方技与神仙术剥离,以神灭无鬼之王学门徒,统领方技馆,可谓高瞻远瞩,神来一笔。

王充学说,太过惊世骇俗。后世虽偶有人拜读,却少有人承习。蓟王立方技馆,元素令。吸纳天下王学门徒入馆。又命郑玄等,将王学纳入『大儒学(百科)』范畴,广授国内学子,乃至太学坛亦开专科。足见一斑。

蓟王上洛前已下令:集举国之力,仿《蓟法》,修撰《蓟学》。取名:《百科全书》。

以儒宗郑玄为首。四少师等,蓟国名师大儒,悉数入选。

方技馆的成立,给予王学政策上的扶持。让散落各地的王学门徒,学以致用,学优则仕。元素令常林,秩真二千石高俸。馆中属吏、工师,皆衣食无忧。日日精研方技,乐此不彼。

先前得报,“伏火丸”已初见成效。

所谓“伏火”,乃外丹术之一种。属于“火法炼丹”。指将药石加热,蒸发毒素,达到降伏石药火毒,利于服用之目的。

伏火丸,又称伏火丹。传闻乃出天师道。涂抹法器,挥舞时可燃神火。

刘备一瞬间便想到了火柴。

因涂抹于法器,故时下称“法烛”。稍后称“发烛”。

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中载:“汉淮南王招致方士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方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汉刘安始也。”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亦有:“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换言之,汉时,已有火柴。且说神奇不神奇。

火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待成为蓟国新名产,遂与指南针并称为二大航海神器。此皆是后话不提。

遥想当年,一群太平道神棍,入村传道。食毕百家饭后,使出“红莲净法”,点燃火浣布。想必,便用了一根火柴。

一通百通。整日装神弄鬼的一群人,却握有时下最顶尖的科技。

若能化繁为简,广为流传。功莫大焉。

千秋观顶阁。

西王母派上元夫人,面沉似水:“此人出自何派。”

“无人知晓。”瑶姬答曰。

“尸身又在何处。”

“便在观内,未及收敛。”

“一路云游至此,吃饱喝足,一命呜呼。”上元夫人言道:“所为何来?”

“莫非,乃为点化蓟王族兄?”瑶姬亦模棱两可。

“蓟王族兄,不过看似尊贵。以我观之,泯然众人也。点化此人,又有何大用。更不惜赔上身家性命。”上元夫人摇头道:“内中必有隐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