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华山召见(2 / 2)
“请陛下治罪。”
“你们昨夜抢掠的财物,全部上缴归公,朝廷代为发还、赔偿百姓。”
“你们的功劳,朕每个士兵赏银元二十块,军官各有加赏。另,缴获的武器盔甲战马等上缴,朝廷另给赏赐。”
“三千宣大兵,昨夜战死、受伤的,也给予抚恤。”
“想离开军伍的,每兵另给两块银元遣散费,想留下的,听从朝廷整编安排。”
“军官愿意留下的,保留品阶,侯缺任用。”
对于几个宣大主要将领,朱以海也特旨恩赏,杨捷授正二品都督佥事衔,记名总兵侯缺。
李琏等几员将领,也基本上是升衔,然后官职加一级,但暂只记名,候缺。
至于姚启圣,朱以海问他自己有什么请求。
姚启圣再次向皇帝表明,愿捐银二十万两助军。
“你愿任武职还是文职?”
“臣愿为文职。”
“朕给你两个选择,一在朝中六部做个主事,或者直接外放个大县知县,你愿选哪个?”
“你也不要嫌弃官卑职轻,朕开科取士,一甲进士直接授翰林院编修等,其余朝考优秀者选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然后授官。
而未过朝考之新科进士,二甲进士留京在各部学习三年,然后按成绩表现授职,一般也就是主事。三甲进士则要到各省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学习行走三年,三年后表现良好者,方授知县。
且三年行走学习后,能授主事、知县者,也仅得三成左右,余下七成,就得从主簿、县丞,甚至是教谕,中书、司务、典簿等。
绍天朝开科取士录取的进士数量较多,虽然现在官缺多,但朱以海并不会随便就授给新科进士们知县、主事这些职务,都得先在部院或是省里藩臬先行走学习三年,然后按表现授职。
最优秀的三成左右,会授予部院主事、地方知县这样的七品职,但更多的则是要授八品甚至九品这样的官职,甚至有些可能会被直接淘汰,不能实授。
“臣愿外放一县,脚踏实地做些实事。”
这个回答让朱以海很是满意,而且他也看出这人确实是有能力的,所以道,“既然如此,那朕便授你为济南府历城县知县,正七品。”
历城县是济南府附郭知县,济南既是省城又是府城,还是县城,一城里有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等同治一城,这样的知县其实是最考验能力的。
所谓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
说白点,县令不好当,基层不好干,这省市驻地的基层官更不好当。
不过若是有能力,也容易出政绩,毕竟高官、市长眼皮底下,干的好都看的见。
授姚启圣历城知县,既是对他的赏识,也是对他的考验,特别是现在济南城刚经历战火,如今还是座空城呢,他得招抚百姓,恢复秩序等等。
“臣谢陛下恩赏。”
“你可愿意?”
“臣不胜荣幸感激。”
“可有信心做好这附郭省城的历城知县?”
“臣愿意一试。”
“既然你这么有信心,那朕便给你这个机会,你进献的这二十万两银子,朕收了。”
“便特拔给山东抚民赈济,恢复生产,给巡抚十万,布政使、按察使,还有三个分巡各一万,济南府给一万,章丘、历城两县,各一万。”
姚启圣献银二十万两,朱以海直接就拔了十八万两给山东各级衙门安民赈济,剩下两万,拔给御营。
朱以海安排好后,还特意跟两人闲聊了会,甚至问起姚启圣怎么用三年赚了二十万两银子。
结果他倒也没隐瞒,其实就是搞走私,他老家毕竟绍兴,现在那边工商兴盛又开海贸,所以这三年,他就从北边走私牛马南下,有时也贩人参过去,再从南边贩茶贩酒贩烟北上。
有时也贩盐。
都是暗里走私买卖,只要打点到位,这一船船的私货,利润惊人。
特别是人参、烟丝,暴利。
贩马也挺赚银子的。
他用三年时间,就赚了几十万两银子,确实是个经商的人才,不过这也不算稀奇,毕竟本质上就是搞人脉网嘛,盐商之类的都是靠这种模式赚钱的,动荡之时,更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你这买卖,以后可以交给你家里人去做,你还是把心思都放到如何做好历城知县上,朕给你三年时间,好好干出一番成绩来。朕甚至可以在此给你个承诺,若是你能用三年时间,把历城知县干出一番漂亮成绩来,朕到时特旨晋升你为济南知府!”
知县升知府,正常情况下不可能的事情,顶多升个知州。
知县晋升,例升六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科中书、通政司经历、通政司知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散州知州、盐运司运副、外府通判。
不过实际上嘛,知县很难升京官,主要还是在地方系统里调动。
而盐运漕运河道等衙门向来被称为肥水多的衙门,所以一般也调不进去,所以基本上知县只能升散州知州了。
而绍天朝直接取消了州这个级别,直隶州一般是并县设府,散州直接改县或分拆几县,属州更是直接改为县。
所以现在绍天朝没有知州这个官了。
故此一般情况下,知县三年一大计,考核位列一等的,按例升迁,往往也只能小县升中县,中县升大县。
位列二等的,更只能平级转岗,继续当县令。
大县知县干的好,还得起码两任,再加上有缺,才可能调入京师部院任主事等职。
所以绍天朝的知县是非常难当的,虽是主官,但考核要求高,升迁位置还少。
而济南知府可是省城知府,这可是正四品职,甚至他政绩突出,考核上等,是可以直接升三品分巡的。
皇帝给姚启圣这个承诺,那真是非常不一般了。
连姚启圣听了都十分心惊,继而欣喜,忍不住向皇帝叩谢皇恩。
“好好干吧,朕金口御言,说话算话。”
说完,朱以海还特意取来纸笔,直接给姚启圣手写了一道旨意,只要他三年大计考核上等,到时就升迁济南知府。
杨捷在一边看的都十分羡慕。
这可真是简在帝心了。
他觉得那二十万两银子真值,先前他听说这事后,还觉得姚启圣脑袋坏了,千里当官只为财,哪里有当官倒把银子捐出来的。
可现在觉得这二十万两银子真值。
换个历城知县不赚,但若是三年后能升济南知府,绝对大赚。
两人千恩万谢退下。
沈宸荃提醒皇帝,这样给姚启圣承诺,有些不合适。
“朕本来是打算授姚启圣济南知府的,后来想想打算让他先做历城知县,所以这个承诺其实也没什么,当然,朕以为他有这个能力。”
“陛下也还是当遵循制度。”
“特事特办嘛,现在毕竟还是特殊时期,重要的是把事情办好,而不是论资排辈,朕心中有数的。”
“宣大兵处置的也有些轻了。”
“毕竟杀虏献城有功,也不能太深究,否则以后谁还会起义归附?”
“宣大兵如何处置呢?”
“把所有军官都送去东京讲武堂、军校等学习三个月或半年,至于士兵,愿意留下的,让各镇挑选些精锐的,尤其是骑兵补充,现在两镇合一镇,优秀骑兵紧缺。
要走的,发完赏银,给遣散费,让他们回去。
若是有不想留军中,又无处可去的,也可以给他们就地安置,可以安排做驿卒等,也可以卖地给他们落户垦荒。”
对于这支三千人的宣大军,朱以海没有打算让他们保留建制,连编为团练的打算都没有,直接拆分、遣散、安置。
该给的赏银会给,但这支降过清屠过城的绿营兵,不会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