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8章 范阳仓监(1 / 2)

加入书签

李继勋押运从长安城搜罗过来的粮草、财物早就通过大运河运到了幽州城。

作为大燕皇帝生前任命的“京畿金吾卫巡城都尉”,他来到幽州后立即受到了原来的大燕官员青睐,他的部队先后被编入大燕留都府尹直属部队、节度副使直属部队,眼下史思明掌权,李继勋的部队就成了城里三年前新建祆寺主持、大萨宝,被安禄山封为护国大法师的安延明麾下军力。

安延明,是如今年河中唯一一个独立于碎叶军之外西曹国国王库特巴的侄子,原本就是西曹国祆寺的主持。

此时的幽州城,除了史思明麾下的三万精锐,还有安禄山的老臣、以兵部侍郎之衔镇守幽州的康孝忠指挥的一万留守兵马。

另外就是史思明幼子史朝清直接指挥的几路人马了,他们是:

大燕大将阿史那承庆长子阿史那玉指挥的全部由胡人跳荡健儿组成的银鞍卫,约莫千人,都是从突厥、回鹘、契丹、奚、室韦迁到幽州附近少年中挑选的,战力还在契丹直之上。

银鞍卫人数约莫千人。

史朝清从小的玩伴、汉人少年兵首领高鞠仁统领的五百幽燕卫。

此时的幽州城,方圆约莫二十五里,每边都在五里以上,城墙平均高达四丈,宽阔、高大、坚固,是隋、唐两朝进攻高句丽的最大基地,可容纳兵马二十万。

覆灭高句丽之后,从其故地迁来了大量的胡人贵姓部落,加上室韦、契丹、霫人、突厥诸部,整个幽州的胡人、汉人数量几乎等量齐观。

当然了,胡人都安置在靠近边墙的山地草场上、田庄里,为了照顾这些人,无论是隋朝还是大唐,都在幽州城以北设置了三大榷场,号为“燕北榷场”,榷场规模仅次于长安、洛阳,位居大唐第三位。

此时的河北道,户口近一百五十万,丁口超过一千万,是大唐丁口最多的道,但那些胡人牧户却没有编户齐民,整个幽州户册上有四十万人口,若是加上在榷场附近讨生活的胡人,五十万肯定是有的。

在隋、唐两代进攻高句丽时,大量汉人将士阵亡,特别是在隋炀帝时代更是造就了无数孤儿寡母,隋末义军首领之一的高开道就是其中之一,高开道之后跟着李世民进攻高句丽,同样战死在辽东。

高鞠仁,便是高开道的后裔。

李世民从辽东撤回本土后,考虑到路途太远,幽州丁口又不多,便将部分将士留在当地,高鞠仁的祖先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了,这些人中也有不愿意种地的,便在幽燕之地流浪,时人便称呼他们为“高句丽跳荡儿”,实际上都是汉人,不过是大唐进攻高句丽后留在幽燕的孤儿罢了。

幽州城北三大榷场设立后,这些跳荡儿便有了用武之地,或为牙人,或为打手,或为车夫,或为保镖,反正赚得比种地多就是了。

高鞠仁就是从中脱颖而出的。

在安禄山执掌范阳节度使府后,立即在整个节度使府开办了一届跳荡营,十五岁的高鞠仁成功夺得头名。

跳荡营,是大唐专门为少年郎设立的非正式“科举”,其功绩也被称为“跳荡功”。

前面说过,高鞠仁手下的汉儿只有五百人,却是整个幽州城战力最强大的一支部队,人人都能拉得动三石力以上的强弓。

然后就是前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之子张献诚从整个河北道抽调的两万团练军中拣拔的三千精锐了。

这支部队是由张献诚堂弟张献甫以都尉之职掌管。

最后就是李继勋这支掺杂了三百碎叶军的祆教徒护卫了,人数一千,此时的人对于祆教、摩尼教根本分不清,都混为一谈,当李继勋成功押送财物抵达幽州后,史思明便让这支以祆教徒为主的部队接受大萨宝安延明指挥,对外则称为“摩尼卫”。

那三百碎叶军已经将从杨国忠宝库里弄出来的铜盾、乌兹钢刀、钢弩完全配置起来了,抵达幽州后更是从史思明那里领来了陌刀,剩下的七百人则配备了长枪、弓箭等。

由于这三百人都是西域胡人,还确实是信仰祆教的,故此,无论是在长安,还是在幽州,连祆教护卫都认为他们跟自己一样,遑论大唐人士?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他们是碎叶军。

这三百人,都是天道教的成员。

由于这三百人的存在,摩尼卫勉强挤进了“留都四卫”之一。

四卫,都接受幽州留守长官,今年才二十岁的史思明幼子史朝清统领。

于是,李继勋摇身一变成为了摩尼卫的都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