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0章 北府兵(1 / 2)

加入书签

梁军和北晋军在第二天的决战,是在绵绵细雨中进行的。

梁军这边的左翼,仍然是由镇西军负责,战场上的僵局,也是由镇西军打破的。

北晋军布置在镇西军对面的步兵和骑兵,虽然拼尽了全力,可惜依然没有抵挡住镇西军一轮又一轮的攻势。

在北晋军的右翼被镇西军打崩后,随着镇西军对北晋军中路的攻击,北晋军的中路也很快奔溃,最终引得北晋军的左翼也跟着溃散了。

一场双方兵力分别超过了百万的大战,就在镇西军强悍的攻势下,仅仅用了两天,便分出了胜负。

梁军在这场决定两国未来的大战中,一共伤亡了大约三十五人,其中阵亡人数超过了三十万。

北晋军损失了大约一百三十八万军队,其中被俘超过了四十万人,只有大约十万北晋军,逃回了北晋国境内。

北晋军的主帅荣国公关启忠以下,上百名北晋国的勋贵将领战死沙场,无一人投降。

这场决战过后,梁军很快收复了被北晋军攻占的所有城池,而镇西军更是直接攻入了北晋国的濂州境内。

在北晋国都城溢阳城的皇宫内,北晋国的皇帝李贯,沉声对大殿内上百名文武大臣们问道:“如今梁军已经攻入了濂州境内,哪位爱卿有良策退敌?”

大殿内的文武大臣们,低着头互相看了看,每个人都是一脸的沮丧。

这次北伐梁国,北晋国先后投入了超过两百万军队,几乎把能拿得出手的军队,都编入了北伐军。

甚至连只有一万五千人的皇宫侍卫,都被皇帝抽调出来了八千人,派去了梁国的庸清城参战。

结果倾国之力组建的北伐军,最后只有十万人逃回了国内。

现在北晋国虽然账面上还有上百万军队,但大多都是战斗力羸弱的乡兵。

北晋国的军队,分为禁军、边军、厢军和乡兵。

之前北晋国投入了两百多万军队,基本上都是禁军、边军和厢军,还有一部分是勋贵们的家兵、奴仆和佃户。

北晋国的乡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的民兵,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一般担负修城、运粮、捕盗以及协同守城等任务。

由于近些年来,北晋国的国库空虚,致使北晋国各地的乡兵缺额严重,且疏于训练,战斗力可能还不如那些勋贵家的奴仆和佃户。

据说攻入濂州的梁军,是梁国最为精锐的镇西军。

北晋国的这些文武大臣们都清楚,以濂州本地乡兵的战斗力,恐怕很难抵挡住镇西军的进攻,加上那十万败兵也不行。

看到满朝的文武大臣们都不出声,皇帝李贯不由怒声喊道:“平时不是都挺能说的吗?

现在怎么都成哑巴了?

梁军已经打进了濂州,一旦濂州失守,梁军的兵锋便可直指溢阳城,这个时候都不说话,难道让朕等着成为梁军的阶下囚?”

北晋国一共下辖十六个州和两个府,其中濂州是北晋国面积最大的州,直接挡在了梁国雷州、信州和池州的南面。

都城溢阳城所在的溢阳府,就在濂州以南,过了濂州便能进入溢阳府。

北晋国另外一个府,为陪都历阳城所在的历阳府。

左丞相萧时宽这时开口说道:“陛下,濂州境内多为山地,又有数处天险要塞。

加上还有十万精兵退回了濂州,应该能抵挡镇西军一段时间。

我北晋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重新编练禁军和各地的厢军,同时也可以向鲁国、楚国和越国进行求援。

一旦我北晋被梁国所占,鲁、楚、越三国,就将直面梁国的兵锋,唇亡齿寒的道理,相信这三国都清楚,一定会派兵来援我北晋的。”

顿了一下左丞相萧时宽接着说道:“为了能击退梁军的这次入侵,臣恳请陛下即刻前往历阳城,以统筹全国兵马痛击梁军。”

皇帝李贯在左丞相萧时宽的话音刚落,便急声说道:“左丞相所言极是,朕会尽快启程前往历阳城的。

至于向鲁、楚、越三国求援之事,朕就交给左丞相全权负责了。”

大殿内的文武大臣们一听,才明白皇帝李贯这是准备先跑路了。

很快溢阳城内的文武大臣和勋贵们,就都跟着皇帝李贯,一起拖家带口的逃往了陪都历阳城。

就连溢阳城内的许多百姓,为了躲避兵灾,也纷纷背着行囊逃离了京城。

鹰睨关,北晋国濂州境内的一座天险要塞,也是北晋国抵挡梁国的第一道关口。

然而镇西军却几乎兵不血刃,便占领了鹰睨关。

原来在北晋军的溃兵败退之时,刘伯温派出了一些镇西军的官兵,假扮成北晋军的溃兵,混入了鹰睨关,顺势便占了这座天险要塞。

如今孙浩把他的帅帐,直接设在了鹰睨关,镇西军的各部兵马,则兵分多路,开始在濂州境内攻城拔寨。

而在鹰睨关内,以及鹰睨关的周边,仍然聚集有超过三十万的镇西军没有参战。

孙浩抵达鹰睨关后,为了接下来攻占更多的北晋国地盘,以及组建镇南都护府。

孙浩不但把“年签系统”中储备的四十次签到机会全给用了,还把“悍将转换器”中储备的两千六百多万点转换值,几乎也消耗一光。

四十次额外的签到机会,让孙浩签出来了三千六百余名百人将,其中还有一个新兵种:北府兵。

北府兵为重步兵,身穿黑色的步兵重装铁甲,每名百人将配有一把长柄斩马刀、一把横刀、一把匕首、一把弓和一壶箭,头盔上插着浅绿色的盔缨。

北府兵百人将的战力值为80点,在“悍将转换器”中的兑换价格为300点转换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