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第五十五章 行军(1 / 2)
[[567-第五十五章 行军
一军统帅,自然有独断之权。
但是冯宝又很清楚,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除了严明军纪、精良装备之外,信仰,不可或缺。正如千年之后那支“伟人思想”武装的无敌铁军,无数次以弱胜强,创造奇迹,堪称人类军队之巅峰。
可“信仰”的建立,非朝夕之功。
冯宝决意效仿另外一种方式,即“政治思想教育”。
冯宝很快下令,召集全军各级“军丞”开会,在会上,明确告知众“军丞”们,必须将皇帝陛下平灭“辽东”一统宇内的伟大意义告诉每一个军卒;必须在整个作战期间,保证医疗、后勤;必须知晓军中对于战事看法、议论,且随时上报;必须安抚好伤员;必须帮助军卒树立“战之能胜”的信心。
整个会议,耗时约一个时辰。
冯宝用古文夹杂着现代文,尽可能仔细解说自己提出要求背后的意义所在。
他并不知道,自己一时兴起的举动,事实上明确了“军丞”具体职权范围内容,影响深远。
次日“卯时”。整三千步卒,外加主帅“亲卫队”,从营中开拔!
整支军队,上至冯宝,下至军卒,每个人都背着一个大的双肩包。此物,乃谢岩临时想起并且设计,只因时间紧迫,“卫岗乡”和“洛阳”两地“成衣作坊”,紧赶慢赶也是做出来一万个多些。
冯宝所部,分到五千个。
三层麻布,用线缝得很密实,大大增加的厚度,耐磨、耐用,远远超过唐人寻常布包。
特别是“双肩背包”设计,使包裹重量得以均衡由人全身承担,实质是减轻负重。一经投放军中,立即获得无数赞赏。
在行军操练途中,军卒们就已经发现,可以将铁甲卸下放入包中,再加上干粮和水囊,几十斤负重完全不在话下,由此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行军途中人本身颇为轻松,身体也更加灵活一些。
冯宝也有一个“双肩背包”,除将“乌光甲”和其他物品放入外,还特意让人在背包顶部缝制几根绳条,从而可以把“兵工铲”捆绑横在上面。
这事儿,很快被一个亲兵发现,有样学样,途中休息时弄了一下,发现自己的陌刀横置包上,能够解放双手,快速行军时更加轻松,于是便告知同伴……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
等到第二次休息的时候,冯宝发现军卒们都在各自想办法,将随身武器捆绑在背包上。
冯宝没去过问,而是就地坐在一块石头上,喝了一口水,张口问道:“走了有多远?”
“和侯爷预想一样,两个时辰,约摸二十里。”刘长河赶紧回道。
冯宝点了点头,他计算过,人在普通情况下,步行时速约十里,但行走山地田野,负重近四十多斤情形下,起码打个对折,再考虑到人力有穷时,会出现越来越慢的现象,所以,二十里,还算可以。按照这个速度,接下来走六个时辰,能够达到七十里。
“长河,唤徐有功来。”冯宝想起一个人,一件事,吩咐道。
徐有功,偃师县人,本名宏敏,乃原国子监博士徐文远之孙。今年刚刚考上“皇家卫岗学堂高级班”。
其为“军事兴趣班”成员,颇有建树,曾于学堂内当“司空”李绩等诸大将军面,陈述“平辽方略”。
因其为“学堂高级班学子”,是极少数入“羽林右卫”得军职而保留原先身份者。
冯宝一直以来,习惯于日常事务交由房元昭或杜风处置,如今二人皆不在,所以他一直寻思着再找一个人充当助手。
只是麾下“羽林右卫”,实在陌生,所以无合适人选。
若非在上一个休息时段里听到有人呼唤“徐有功”名,他都不知道这位历史留名的人物,居然此刻正在军中。
在大唐,遭遇或者发现历史名人,那是冯宝非常喜闻乐见的事情,而且他很清楚,凡能够史书留名者,都不是普通人,绝对都是人才。
“末将参见大都督。”
“不必多礼。”冯宝看着眼前年轻而颇显英气的徐有功,微笑言道:“汝为高级班学子,理当入仕,何故从军?”
“回大都督话,许先生有云:好男儿当热血四方;谢侯亦曾言:男儿从军,必定无悔,某深以为然,当亲历也。”
“呵呵,谢警官倒是会忽悠。”
“忽悠?都督所言何意?”徐有功大为不解。
“一说词尔。”冯宝跟着道:“吾之身边尚缺一参军,汝可有意乎?”
“多谢大都督提携。”徐有功先行一礼,而后起身道:“吾从军意在疆场,随大都督侧,有违初衷,恕难从命。”
冯宝闻言,很是意外,深深地看了一眼徐有功,沉声道:“汝一介学子,且考入‘高级班’,定才学不凡,倘若饮恨沙场,当如何?”
“谢侯授课之际,有言道:战场之上,不分官民,有运筹帷幄者,亦有奋勇杀敌者。吾粗通军略,平日操练从无懈怠,当奋战沙场以报家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