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02章 海上利益(2 / 2)

加入书签

农学院士子阳济中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广南寻到占城稻,这种水稻高产、早熟、耐旱,适应力极强,播种五十余日便可收获,特别适应广南与广东的气候,一年三熟,亩产达到三百五十斤。

虽然比后世亩产千斤少了太多,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不小的成就。

这种水稻在浙东、淮南推行,亩产依然可以达到三百斤。

中下等田地也可收两百多斤。

关键它不择地,耐旱。

在荆南、南阳的试种也取得了成功。

李晔大喜,当即封阳济中为农务司少卿,从三品,又把农务司从工部独立出来,专置屯田,以及皇庄的田地牧场。

阳济中是天佑十一年的进士,四五年时间就做到了朝中从三品大员,可谓平步青云,羡煞不少读书郎。

不过,北方还是主要种植大麦和粟米。

李晔记得后世人常说康乾盛世是番薯的盛世,似乎在明末传入番薯之后,中土人口才迎来大爆炸。

可惜这时代番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远在南美大陆,暂时够不着。

除了吃饱还要有营养,吃不上肉叫什么盛唐?

满清和民国号称人口四万万,但却是骨瘦嶙峋,面黄肌瘦。

后世老外们一个个膀大腰粗的,是因为经过了两百年牛肉牛奶的营养改良。

倭人号称东洋矬子,明治维新之后,短短一百多年,倭人的身高和体质迅速加强。

李晔记得他们的口号就是取营养自海上。

这时代不存在什么濒危物种,人类在野兽面前才是濒危物种。

就算是繁华的中土,也有大量人迹罕至之地。

有了肉食,对粮食的消耗会下降一些。

关中、蜀中、河东、河北可以得到草原的肉食补充,荆襄、湖南、黔中有鱼兽之利,而山东、淮南、浙东、广东,正好可以取营养于海上。

李晔与诸殿大学士商议之后,决定颁布开海令,鼓励百姓下海捕鱼。

其实有没有开海令都无所谓,沿海的百姓们早就在干了。

至于他们是在捕鱼还是当海盗就不得而知了。

唯一缺少的就是能远洋的大船。

这些年温州造船厂出来战舰跟民用船差距不大,李晔干脆弄一个官家捕捞队,安上两架床弩就是捕鲸船,平时为海员,战时可为海军。

还有什么能比出海打猎更能锻炼海军?

腌制的鱼干也可卖到中原、荆襄等内地。

李晔深知海洋利益之大,是华夏民族的未来,下令恢复玄宗朝设立的广州市舶司,增加温州市舶司、泉州市舶司。

版图之类,大唐横跨东西,纵横南北,福建的问题不可能再拖延下去。

随着大唐的目光转向海洋,福建成了重中之重。

王审知这些年越来越恭顺,进奉之物一年比一年丰厚。

这也说明他在海上的日子越来越好。

李晔多次旁敲侧击,王审知就是不提回归大唐,几个儿子频频来往长安,结交朝臣,就连李唐宗室,也颇有人缘。

朝堂上为其说好话的人不少。

但这都无法打消李晔的决心,他们装作看不到海洋的巨大利益,李晔却装不下去了。

后世,单是海关带来的利益,就能把腐朽透顶的晚清撑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