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五十八章帝国内(2 / 2)

加入书签

而这些年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也一直是在增加,在清河帝国中央的几个道已经是做到了高速公路普及到每一个县城。

而后续高速公路仍旧是向外扩张,直到完成目标为止。

而正是有了这样的便捷的交通,以及便捷的通讯,作为帝国节点之称的符文基站铺设覆盖了清河帝国每一寸土地。

如今的符文基站,早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作为通讯设备的中继站的作用。

这些符文基站增加了许多的功能,成为了清河帝国统治下沉到每一寸土地的一种标志。

一开始,符文基站只是作为清河帝国刚刚研发出来的电话,电报的通讯中继站,保证清河帝国内部通讯的便捷。

后续随着发展,这些符文基站除去通讯设备升级,增强了通讯能力之外,也增加了能量感知雷达,城市能量护盾发生器,无线能量储存核心,等等功能。

除去在每一座城市内的节点之外,这些小型符文基站在每一座城镇,以及多座村子之间的位置,都有出现。

正是因为这样的普及,只要是清河帝国内部发生了什么大事件,都能够第一时间送到位于清河城的总政务厅。

而那能量雷达,就是覆盖清河帝国城市内所有地区,如果在城室内出现任何的超凡能量波动,就会被马上真测到。

到时候就是位于城室内的治安队出动,查看这一片地区是如何发生超凡力量波动的。

清河帝国毕竟是一个超凡国度,而且还是全民普及修行,因此如果国民之间发生矛盾,有着武力的百姓们很可能从口头矛盾升级到战斗。

这样通过武力来解决矛盾的情况,是清河帝国所不允许的。因此清河帝国有着法律规定,任何人在城室内不允许使用超凡力量。

而且除去个人矛盾,如果在城室内混入其他的势力,亦或者其他的妖魔鬼怪。在不知道清河帝国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突然使用超凡力量被侦测到,那么这样的入侵者就会被立刻发现。

如此也是对于城市内百姓都一种保护。

而符文基站的另一种能力,能量护盾生发器,就更简单了。

作为每一个城市都存在的建筑,内部有着大量的空间,除去能量池之外,增加一个能够覆盖整个城市的能量护盾也是必须的。

这些能量护盾是清河帝国法师协会通过各种魔法盾进行研究出来的城市级防御体系。

除此之外,还有忍者们根据自身结界研发出的能够覆盖整座城市的感知类忍术结界这些城市级设施,保证了城市的安全,如果有着突发事件,也不至于一座城市被骤然毁灭。

比如说在前不久发生的山岭巨人事件,那一座城市就开启了护城大阵,挡住了一些落石溅射。

而符文基站还有作为一座城市能量核心的作用,以及在危急时刻当做法师塔使用,释放出禁咒法术。

可以说,随着这些年的不断发展,那符文基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基站,而且从原本简单的尖塔形解构也改成了大一号的灯塔外形。

清河帝国对外战争从来没有断绝,但内部稳定已经是持续数十年的时间,年轻人也进入了新一代。

人口继续飞速增长,从五年前的十亿人口,增长到了现在的十二亿人口,而且根据现在的速度,等到这一次十年规划结束,清河帝国的总人口能够增长到十五亿。

在资源充足,地广人稀,大量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的清河帝国,这样的发展是整个清河帝国高层所愿意看到的。

而有了十五亿人口,所能动员出的军队数量必定会是一个夸张的数字。发展了数十年,清河帝国内部培养出来了足够的人才,在充足的人口基数下,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足够多的人才。

正是如此,根据这些年的发展规律,狄风找到了内阁开了一个内部会议,关于清河帝国在这一个十年规划结束之后下一步发展方向。

按照之前的规划,是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内部发展。

但是在不久前,清河帝国南海海域海军总部遇到了新的敌人,来自于海洋上的一支翼人舰队,还有从海上来到的巫师。

这些巫师不再是和之前加入清河帝国的巫师那样和平,看到了清河帝国的哨所,直接覆灭,把清河帝国的士兵当做实验素材。

于是恼怒之下,这一个巫师被南海海域海军总部调动舰队歼灭了,而翼人舰队则是被南海舰队逼退。

外部威胁如此,其他的势力都在向外扩张,此时的清河帝国继续埋头发展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而现在清河帝国总人口会达到十五亿,虽然占据的六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足够这么多人空间生活。

但是整个世界是广阔的,发展的这些年来,迷雾地块的融合是一直没有断过。

如此一个庞大的星球,清河帝国必须要占据更多的资源才行。而有着两位传说级强者,多位暗金级强者的清河帝国,已经不是简单可以对付的了。

而环顾清河帝国四周,最容易解决的目标就是明帝国。

这个邻居,体积足够大,而且内部混乱,人口种类和清河帝国同源,并且前期清河帝国做的渗透已经是差不多了,因此想要吞并不算困难。

而且明帝国掌握的燃料液化技术,可以补充清河帝国的一个技术缺口,能够拿下这个技术,那么清河帝国接下来的发展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方向。

于是,狄风就开始提前召集内阁讨论这个事情是否是可行。如果可行,那么在这个十年规划结束之后,下一个十年规划就是吞并并发展占据的明帝国国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