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攻心为上(2 / 2)
“听说过。”
“再大声点。”
“听说过。”
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几乎要将大礼堂的屋顶掀翻。
“接下来我要问你们。”
李子丞用洪亮的声音大声问:“你们想不想成为上市公司的职工?”
“想。”
“大声点。”
“想。”
“再大声点。”
“想。”
“我也想,因为这是我的梦。”
李子丞诙谐地笑了笑:“在座有很多是经历过******的叔叔阿姨,我想问问你们,你们当时在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今天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有没有?”
一位年约五旬的大妈站起身,从常鸿远手里接过话筒:“李总,******的时候,我十五岁,正是长身体的年龄。
“不瞒李总说,我母亲身高一米六五,我父亲身高一米七三。站在遗传学的角度,我的身高至少应该不会低于一米六零。
“可是,我年轻时的实际身高仅有一米五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难道说遗传学不科学。
“完全不是,遗传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我之所以少长了四公分(四厘米),完全是因为吃不饱造成的。
“所以,在当时,没有一个人敢想象,二三十年后,我们竟然可以过上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美好生活。”
李子丞用力地拍着巴掌:“阿姨,您说的太好了。没错,人不是神仙,不可能预见到未来。但是,信念比预见更为重要。
“想当初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每一个红军战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但他们心里有一个坚定信念,那就是,不管如何的困苦艰难,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突破重重包围打到长城去,用血肉铸成的长城抵御侵略者。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歌词: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这一首《从头再来》,大家会唱吗?”
“会唱。”
“大声点。”
“会唱。”
“好。”李子丞一手握着话筒,另一只手往上抬了抬,“全体起立,让咱们共同唱响这首《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
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
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我不能随波沉浮
为了我挚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
只为那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
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
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
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我不能随波沉浮
为了我挚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
只为那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
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嘹亮的歌声在大礼堂回响,通过扩音器响彻在古州装备制造集团的上空。
没有到会场的职工,停下手中的活计,走出车间,站在扩音喇叭下,和着歌声大声高唱。
一曲唱毕,扩音喇叭里传来李子丞浑厚的声音:各位兄弟姐妹,请你们给我以及集团班子三年时间。三年后,你们在座有一个算一个,都会成为上市公司的一份子。
各位兄弟姐妹,请记住今天,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姜鸿罡副总经理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莅临咱们集团指导工作,为咱们集团未来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让我们用掌声来表达集团总部对我们的殷切关怀,让我们用掌声来感谢姜鸿罡副总经理的莅临指导。
会场内,姜鸿罡站起身对着主席台下不停地挥手致意。
恍惚间,姜鸿罡回想起了三十多年前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激动人心的一幕,开国领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频频向天安门城楼下两百多万名红卫兵小将挥手致意。
此后的十年,国家经济进入严重的衰退期。十年后,另外一位伟人勇敢的站了起来,义无反顾的打开了国门,迎来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
正是因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国家在历经经济低迷后迅速崛起,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走神了。姜鸿罡急忙收回思绪,看向李子丞的目光变得格外柔和。
如果说今天早上,在步入大礼堂的时候心中还有那么一点点忐忑,那么此刻,姜鸿罡已经确信,把古州装备制造集团交到李子丞手上,是他工作以来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掌声止歇后,李子丞对着话筒继续说道:“各位兄弟姐妹,请记住今天,2001年7月16日,这是咱们集团三年上市计划启动的第一天,也是咱们集团三年上市计划倒计时开始的第一天。
“请相信我和集团班子,2004年7月16日,古州装备制造集团会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或者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天。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随着李子丞讲话结束,古州装备制造集团沸腾了。如果古州装备制造集团真的能够在李子丞带领下,三年之后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或者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古州装备制造集团就会成为古州市第一家境外上市公司。
到那时,古州装备制造集团可就牛大了,每一个古州装备制造集团的职工都会扬眉吐气,为自己身为古州装备制造集团的一份子而自豪,而骄傲。
可是,古州装备制造集团真的可以在三年后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或者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大多数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不过,有梦想,有目标总比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强吧。而且,李子丞可是自带光环的,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这一光环,在古州市完全可以横着走。
有李子丞,古州装备制造集团还真的说不准会改天换地,旧貌换新。
就职大会结束后,姜鸿罡没有留下来吃饭,而是带着董贵堂在万众瞩目(真的是万众瞩目)中愉快的离开了。
一万两千多名职工簇拥在集团大门口欢送姜鸿罡,这样的场景,姜鸿罡是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证。
此生不虚,此生不虚啊。这是姜鸿罡离开时心里的真实写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