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寻找突破口(2 / 2)
作为发起人的李子丞自然也没有错过这个赚钱的机会,他拿着勤工俭学得来的四万块钱投入股市,三年时间让四万块钱本金翻了五十倍。
李子丞现在也是百万富翁,只不过他不像齐啸天那么张扬,也不像齐啸天那么折腾。
身家两百万算不算富翁,当然算了。在2001年,京城南二环的房价是每平米九千块钱,东二环的房价是每平米一万两千块钱。
由此推算,两百万可以在京城南二环购买两套一百一十平米的商品房,可以在东二环购买两套九十平米的商品房。
不过,李子丞没有这么做,而是借着京城市政府对王府井改造的契机,在王府井购买了一个临街商铺。
商铺的面积不是很大,可地处繁华热闹的王府井,不缺的就是客流量。
仅仅一年的时间,李子丞购买的商铺就已经为他带来四十七万的纯利。
实践证明,投资商铺的确是一条赚钱的捷径。
宝马X5稳稳地行驶在龙石高速公路上,李子丞闭着眼睛继续思考着追讨欠款的突破口。
精简下来的四千多名职工,已经有一千多人有了工作岗位,那么其余的三千多人该怎么办?
拿钱养着他们?即便其他的职工没有意见,就目前集团的经营状况来说,那也是负担不起的。
全部推向社会?那更不现实。李子丞若是敢这么做,姜鸿罡非剥了他的皮不可。
有些棘手啊。三千多人,三千多个就业岗位,该怎么安置这些人呢?
李子丞心念电转,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寻找突破口。
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依赖程度较低的产业。
比如说属于重工业的钢铁、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等。再比如说属于轻工业的家具、服装、纺织、陶瓷等等。
这些行业能跟集团挂上钩的只有钢铁、煤炭和水泥。
然而,就目前集团的现状来说,购买铁矿、购买煤矿以及购买水泥厂显然是不现实的。
等等,铁矿、煤矿。
李子丞的眼睛骤然一亮,心中顿时有了主意。
国富煤业集团目前有三座铁矿,八座煤矿,而国富煤业集团又欠着集团六亿四千八百万,这么多的欠款应该可以置换一座铁矿或者是煤矿了吧。
就这么办了。跟国富煤业集团置换一座铁矿或者是煤矿,既收回了应收账款,又安置了三千多个精简下来的职工,这可是双赢的局面啊。
李子丞越想越开心,终于找到了安置三千多个精简下来职工的突破口,这可比追讨回来六亿四千八百万都令他兴奋。
稳定压倒一切。对上级部门来说,这是硬性任务,对集团来说,这是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
三千多个精简下来的职工,占到集团全部职工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他们的安置如果不尽如人意,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哈”的一声,李子丞笑了出来。
听到笑声,常鸿远开口问:“李总,什么事这么开心?”
李子丞没有回答:“常主任,你参加工作多少年了?”
常鸿远答道:“二十三年。”
李子丞再问:“孩子读高中还是读大学?”
常鸿远笑了笑:“我结婚晚,孩子还在上初中。”
李子丞点了点头:“想不想换一个工作环境?”
常鸿远听后一愣怔,急切道:“李总,我,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您尽管指出来,您可不能把总经理办公室也给连锅端了。”
李子丞哈哈一笑:“常主任,你多虑了。我的意思是说,想给你压一压担子。”
闻言,常鸿远欣喜道:“李总,不带您这么吓唬人的。”
“有吗?”
李子丞反驳道:“我长得有那么吓人吗?”
常鸿远嘿嘿一笑,开了一句玩笑:“您说呢?”
李子丞“哦”了一声:“好吧,我承认我长得不英俊,可我的气质还是不错的吧。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在清华园待了九年,平均一年读一百本书。九年下来,我可是读了差不多一千本书。”
常鸿远听后没敢接李子丞的话茬儿,而是顾左右而言它:“李总,咱们去省国土资源厅做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