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06章:追梦人,回组(五一快乐,二合一)(1 / 2)

加入书签

“历史瞬间能共鸣、全民记忆可回味、情感相撞要来潮。”

此话一出,面前的中年记者在心中顿时记下,后面站着的两位跟班记者,也是眼睛一亮。心中不由感慨,不愧是总编剧啊,一句话把这部电影故事的特征就概括得很到位。

事实上,在这些天里,随着《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献礼片的热映,也有不少影评人在分析概括为什么这部献礼片电影会这么火?

分析出来的文章有很多,但在这位央视老牌记者看来,总感觉隔着一层纱,距离核心总感觉差了一点意思。或者说,他们不是影片的参与者,说话分析的底气,总没有眼前这一位来得那么足。

现在,这位年轻的总编剧一句话,就点题了,故而这位中年记者在心中感慨,还得是原作者最能概括自己想要表达的主旨。简单明了,又直达命中准心。

因为这句话略微惊讶了之后,这位中年记者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

他也是老江湖了。

准确的说,是知晓李南池的采访说话风格的。.CoM

这些年里,作为在影视圈呼风唤雨的人物,且红星厂又是隔着一个红绿灯路口的邻居,所以每当红星厂搞出什么动静的时候,来自于自家的采访并不怎么缺。那么这多次采访接触下来,对于红星厂这位年轻当家人的采访风格逐渐也是确定知晓的。

概括而言,就是:

采访一上来,给出态度,摆开阵仗;尖锐批判性的问题,化身“李大炮”;大而笼统的问题能聚焦于微;看上去浅显的问题又能说出别人看不到的点......

简而言之,就是:会聊天。

记者往往是很愿意与这类风格的人聊天,并不是一味的侃大山,这什么问题都能招架得住,而且自己也能获得报道的深度。

当下,这位中年导演继续问道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在七位导演里,除了李导您,其他六位导演都是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年龄阶梯内成名的,而李导您作为新生代导演的卓越代表,在过程中面对其他导演,会是怎样的一个心态呢?”

李南池哈哈一笑的说道:

“嗯,这个怎么说呢,我认为电影是一个很复杂的统筹性工程,像我这样一位新生代导演,客观的说,在很多方面对比这些年代导演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首先就体现在镜头表达上。镜头表达不是说可以速成的东西,这是需要时间来积累、也需要去取长补短的。”

“所以,我本人十分乐意与各位导演合作,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事实上,像陈导、文导等都可以说是京影的老师了,在我还在上学的时候,这几位还是我们讲台上的邀请嘉宾呢。那时候,我坐在台下就在想,或许有一天我也会尝试着进入影视圈里看一看。”

面对记者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李南池从“镜头表达的学习”这样一个属于专业领域的角度予以了答案。

听闻此言,坐在对面的记者心中感叹,这就是情商啊。没有恃才傲物,也没有毕恭毕敬。

接着问了几个相关的问题后,中年记者又提出了一个网上关注度挺高的问题:“那么在七个故事中,李导您选择拍摄了《夺冠》这样一个故事,为什么会做这种选择?”

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是在网上讨论得比较火的一个话题。大家都知道,七个故事的剧本都是出自于红星影视之手,在网友们看来李南池本人应该是有着优先选择性的。

但从最终的大荧幕结果看来,用网友的话说,李南池既没有选择逼格最高的《白昼流星》,也没有选择国家主题的《回归》,亦没有选择又帅又飒的《护航》,而是选择了《夺冠》这样一个故事,是有些“在高个儿中拔矮个儿”。

在大多数人看来,对比于像《白昼流星》、《回归》、《护航》这三个故事,《夺冠》这故事本身至少没有那么“大气”的。

听了这么问,李南池双手交织在腿上说道:“我所拍摄的这个故事呢,主题是想表现体育精神对于一代人的情感标杆作用。”

“情感标杆?”

“是的,就是情感标杆。虽然我本人并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后那段弄潮时代,但我的父母一辈是亲身经历的......改革开放之后,在打开国门看世界的初期,国人的心理是一个比较深沉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的,不管是第一枚金牌,还是女排精神、乒乓精神,都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以莫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就是一个情感标杆......因此,在这部影片的所有故事里,《夺冠》这样一个故事灵感来源于父母,所以在选择拍摄时我定下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一点上,李南池倒真不是胡编乱。自己的父亲,当年也曾有过白衣飘飘的梦想,但是现实劈了个叉,原本想要走运动员路子的他在爷爷的强势下一头莽进了商场......

中年记者闻言恍然了,很多人猜测李南池选择了《夺冠》这样一个在七个故事中并没有显得有多“大气”的故事原因,原来并不复杂,所谓的瓜葛在当事人这里也颇为简单。

不过,从当事人的嘴里出来,这话就说得有水平,“情感标杆”,咝,又是一个好词!

采访有条不紊的往下推进着。

声音,在一号仓铁廊走道周边盘旋着。

周边,红星影视一号仓也显得静静悄悄。

这一号仓内有不少影视部的员工此刻并不在这里,而是已经结束休假状态,先一步回到《让子弹飞》剧组,准备即将开始的开平戏份拍摄工作。

四十多分钟后。

中年记者问起了这次联合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李导,既然这部电影聚焦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时代,但我们有注意到影片引发共鸣的瞬间大多都是角色个体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是有意识突出来角色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表现么?”

李南池摇了摇头,然后笑着回答道:

“应该说并不需要可以突出吧,我们是把一段历史摆在这儿,然后从中以细微的视角截取出一部分,所以才会呈现出这样的观感。在这并不是放大,也不是突出,做多也就是以某一个群体用艺术的手法概括为一个符号......在金陵的那场线下首映会现场时,我提出了一个词,把这些见证历史并参与了历史的人物称之为‘追梦人’......”

当下,李南池又阐述了一遍“追梦人”这个词的涵义。

之所以在这三位记者面前强调一遍,是现在并没有【我们都是追梦人】这首歌,用上这个词李南池感觉说话的格调更高。

在三位记者面前解释完这个词之后,李南池最后总结道: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成就也是他们达成的......因为勇于追寻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梦想,这些生活中的人物逐渐变得闪光,渐而成为一段年轮的记忆,我认为,处于泱泱洪流中的我们现代这些人,也应该是追梦人,我们都是追梦人!”

随着李南池的话音,旁边的记者越听眼睛越亮。李南池此刻提出的“追梦人”这一个新词,让他们觉得耳目一新。

这一段话也说得真有能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