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蓝星大学雏形(1 / 2)
国际顶刊也采用的是两种方式刊登论文,一种是只收录论文的摘要,题目和关键词。另一种是论文全文收录。只不过是按文章的重要性来分类,特别重要的文章才能全文刊登,一般性论文但又符合期刊发表标准,则用摘要、题目和关键词的方式刊登。而不是用两种语言。
《仰望》收录的国外论文,有宇儿的智能翻译,十分精准、效率极高并符合专业意境,这也是期刊特有的一种优势。其他任何国家和机构都难以在短时间完成这样的学术翻译。需要一个团队,反复商议和斟酌措辞才能完整翻译,且还未必达到完美。
因此,CNS等著名期刊,为了减少编审麻烦,全都是用英文格式,从不收录其他国家文字的论文。这也逼迫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必须学习英文。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英文成为了所谓高等语言的错觉。
却不知泱泱华夏辉煌5000年,所蕴含的文明,岂能是近200年工业革命才崛起的盎格鲁、撒克逊等所能比拟。当然,英语也有一个好处,就是简单易学。在低级文明的星球,作为一种普通语言,在低级阶段作用一种通用型语言,算是有一定的作用。
马由坚持用华文做全刊,一方面是给华国的学者们更多的便利,毕竟母语理解方便、精准。另外也有文化输出和学术话语权的意图在里面。短时间或许没有太大效果,但10年、20年的积累,尤其是当蓝星集团、华国的科技、经济领跑全球后,华语的影响力以及《仰望》期刊的权威性就会呈现出来。
未来,全球的学术圣地一定是在华国,在《仰望》,在蓝星研究院。让其他国家的学者必须学习华文,才能完全了解领先的科技。
对此,马由有充分的信心,不过还在努力的路上。
在期刊编辑部和编审们开了一个会后。见时间已晚,马由决定明天再返回这里,视察一下大学和第四研究院的工程进展情况。马由乘车往西走了不到10分钟,就来到了码头,渡海来到了鼓浪屿。
马由信步走在鼓浪屿的石板山路上,看着小街小巷里人们的市井生活、华国人情世故、西方浪漫风情都在这里交汇、融合。时不时还有琴声缭缭、洗去旅程的疲惫,让人心情顿时清爽。
这里是鹭岛市的象征,也是历史活化石,别具风情。
岛上没有机动车,连自行车都没有。好似世外桃源,空气自然清新,这是马由最喜欢的一点。在去年年底回国时,就第一时间安排人,购买了两套面积较大的院子。
后来将其移交给蓝星地产公司,让他们继续收购了周边10多栋小楼,统一改造装修后,办成风情酒店。留下了其中一栋,作为马由的私人住宅。
随从人员入住酒店。
夜深了,马由放下书本,没有让安保队员跟随,独自散步到山顶,嗅着海风、听着波涛深深,活动了一下筋骨,完整地修炼一番墙体功法,一身清爽,消除了10多小时的飞行,和下机后直接去《仰望》期刊视察的疲乏。
翌日,迎着海面升起的红日,马由结束今天的晨练。
步行到码头,乘游艇回到本岛。鼓浪屿这样的地形不能有机动车通行既是好事,但有时赶时间还有点麻烦。好在蓝星的风情酒店购置了一艘小型游轮,供接送贵宾用。但游轮仅仅不和其他游客那样等待开船时间,航行速度却差不多。马由不禁在想,自己的航空工业正式开启后,首先就要设计一款直升机,供这样的短途飞行用。
来到本岛,乘车前往鹭岛的东南方向约3公里。
蓝星大学规划在胡里山炮台以东、北临鹭岛市植物园、南临鹭岛湾海岸线、西北侧和鹭岛大学思明校区毗邻。占地总共有2平方公里。
大学和新的研究院进行了统一规划,未来的环岛路为界,北面是学校和部分研究院功能,南侧临海的三角形地段则是研究院所在地。但又混合了别墅、小洋楼等住宅功能。
大学和研究院共用配套设施、后勤等。南北两个区域之间,通过地下通廊连接成为一体。这样便于研究院的学者到学校上课,也便于学生到研究中心实习。
汽车先驶入了北区学校大门,停留在公共停车场。马由一行人和前来迎接的地产公司项目负责人刘洋汇合,在他的指引下开始参观。
“董事长,学校内主体建筑的土建工程、环境景观工程基本竣工。高层住宅已封顶。目前正在进行室内装修,水电等配套设施、设备的安装。总体上,绝不会影响到明年9月的开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