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5章 台北新发展(1 / 2)

加入书签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淡水河上升起,洒落了晨曦,沿河边上,早已升了炊烟,晨风微微吹拂,百姓们正在埋锅造饭中。

用完早饭,百姓们开始忙活起来,他们分做不同事。

其中祝况之负责的有八千人,开始修筑堤堰。

祝况之看着百姓们修建堤坝的时候,把石块装在竹笼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桩。

修筑堤坝的同时,他们在堤坝与支流的入河口设置斗门,这斗门是为了将来,引泊水灌溉。

堤坝另一边,淡水河靠近盆地的一侧,一千人正在港口开始新建中。

淡水河这边的地里位置非常优越,建立港口不仅仅为了停泊船只,也是方便用于装卸货,与基隆港口的性质一样,修建港口的同时,也在这里兴建起船坞厂、榷场交易市场。

与宋、蒙古的榷场不同,这里并不属于宋国的管辖,所以的榷场交易市场收入都是归赵竑旗下的商号所有,也是为了将来番客或者其他国家的船只来淡水这边的港口榷场,可以从中抽取税收。

除此外,百姓们也在修建道路,这些道路直接通向盆地的城池中心。

......

盆地靠近淡水河岸边的一侧,一大片荒芜之地都被开垦了出来。

这些田地被分割成无数块,然后将来在这里会种一些蔬菜之类的。

因为这里是盆地,除了开出来的地外,还有不少的沼泽、低地、河湖淤滩等,所以土人与百姓们开始围堤筑坝,只见他们筑了不少的竹笼,在竹笼填了不少的石头,一只一只的竹笼被放置在浅水边上,然后田围在中间,又运了不少的土,填在围成的竹笼内圈,把水挡在堤外。

这些是圩田,等明年开始他们就要在圩田里面种植水稻了。

远处的房屋边上,还有的百姓则在沤肥。

因为有七万多人,所以建了不少的茅厕来进行沤肥。

这些肥料要经过沤肥之后,才能施在田野里。

对百姓来说“用粪如用药”,肥料用的多,收获的也就多。

除了用粪,他们也将杂草、灌木丛等烧成草木灰,然后堆积在田野上,便于施肥用。

此时平野上,土人正与老百姓正在翻土,翻开的泥土中飘出一股股泥土的原始味道,接着他们开始将烧好的草木灰抛洒在原野上,他们要开始进行冬季施肥。

这块田地适合种植一些蔬菜,因为是新开地,土壤有些厚、黑,很是肥沃。

施完肥后,就开始种下适合冬季所需的蔬菜种子。

这些蔬菜种子是从宋国境内来的,通过各商号采购的。

有来自于两浙路的临安府的苔心、矮黄、大白头、小白头等种子,有来自江南东路徽州的芦菔、百合、芋、牛蒡等,还有福建路的福州、泉州路的泉州等地的菘、芥、莱菔、乌葵、白豆、莴苣。

他们筛选了适合这个季节种植的种子。

施完肥料后,他们要开始浇水。

水渠边上,百姓踩着龙骨翻车,翻车带上来的水被引入水渠中,连接水渠不远处的有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子。

百姓们从池子里挑着水,然后开始给种下去的蔬菜种子浇水。

这边的气温要比两淮那边高出很多,即便在冬季,也很温暖。

......

......

淡水河湾西北角位置,这里的屋舍正在加紧建设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