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定论下(1 / 2)
傅宗龙说完,本以为崇祯会对他的策略大加赞赏,没想到崇祯的脸顿时黑了下来。温体仁内心窃喜,傅宗龙这个蠢货,直接讲到了崇祯最不愿意听到的事情。这时候还给青弋军扩军,不把刘毅抓来问罪就已经很好了。
孙承宗一看崇祯的脸色不对,虽然当时崇祯和内阁商议的时候孙承宗还在赶回京师的路上,但是孙承宗了解这里面的事情,所以他只看了一眼崇祯的表情,就已经知道事情的大概了,一定是傅宗龙提到了青弋军,在辽东的时候自己就跟刘毅说过,青弋军现在这么庞大的规模,已经是违背了大明律,以前在南直隶还好,现在发生战事,青弋军的规模便不能隐藏,一旦被朝廷和圣上知晓,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据刘毅所说,这次支援辽东也是抗命的结果。崇祯生性多疑,刘毅三番五次的违背皇命,恐怕崇祯心里早就已经非常反感,只是碍于青弋军实在太强的缘故,担心发生变故,明面上还不能把刘毅怎么样。正是这种两难的境地,让崇祯心中会更加的不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刘毅这么做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崇祯的底线,毕竟一支强大的军队如果不那么听话,谁会放心。
孙承宗虽然知道崇祯内心的想法,但是毕竟他是和刘毅打了许久交道的人,他当然知道刘毅是心怀天下的大丈夫,更加知道这支新军乃是大明开国以来都未曾见过的强军,有了这支军队,大明才有了跟八旗野战的可能,有这样一支强军,大明才能将建虏北虏牢牢的堵在关外。更何况大明内部还有贼寇,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支强军作为柱石,怎么能保证大明的根基稳固。于情于理,刘毅的青弋军都应该被朝廷大力支持才是。
也罢,既然今天就是自己在朝堂上的最后一天,索性,就将后面的事情全部铺垫好便是。孙承宗上前一步道:“陛下,傅侍郎所言极是,当然,现在国库空虚,老臣无能,数千万两的银子砸进去还是没能将辽东守住,所以傅侍郎大力增加新军的提议还是很有道理的,只不过事情有轻重缓急,这一次卢象升的天雄军损失不小,老臣以为当前应当优先恢复天雄军的战斗力,保证北地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老臣建议,既然傅宗龙为正,那是否可以让卢象升为副,本来卢象升这次立下大功,就应当升赏,老臣索性直接保举卢象升为辽东巡抚,数万颗首级就在路上,其中也有天雄军的大功劳,既然如此老臣建议,加卢象升兵部侍郎衔。”
孙承宗这么一说,倒是让崇祯的思维从刘毅的事情中跳了出来,脸色好了很多。虽然刘毅抗旨不遵,可是卢象升倒是可以大用,孙承宗提议让卢象升为副,倒是可以考虑,而且加一个兵部侍郎的头衔也好,既然梁廷栋终究是要被换掉,那么就要多储备几个兵部侍郎,这样随时可以替换,魏中云此人性格不行,不能担当大任,傅宗龙被外调,如果回朝的话倒是可以实授兵部尚书,可是在辽东局势没有稳定下来之前肯定是不行,卢象升又被调出去了,那兵部尚书由谁来接任比较好呢。崇祯看看百官,暂时先不考虑这个问题了,趁着孙承宗在就先将辽东的事情定下来再说。
看到崇祯的脸色好了很多,傅宗龙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方才还不知道自己说错了哪句话,惹得崇祯不快。不过阁老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局面,想必自己应该犯得不是什么大错。崇祯听完了孙承宗的话,问百官道:“诸位爱卿,阁老提议傅宗龙出任辽东督师,卢象升出任辽东巡抚,不知诸位可有异议啊?”百官互相看了看,方才傅宗龙一席话让很多人折服,确实是保险的计策,而且傅宗龙也是五旬的人了,说话做事自然是张弛有度,非常沉稳。五旬的年纪做督师应该是可以的,不像孙承宗,年纪大了精力可能会跟不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