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0章 声威(2 / 2)

加入书签

先是两场女单比赛,打得波澜不惊,然后,就轮到男单八进四了。

开局第一场就是重头戏。

也是王超今天重点关注的比赛。

林梓君vs张本狂。

在王超看来,这场球林梓君有八成胜算,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天的半决赛,就会是自己和林梓君碰上。

他将是继罗九和孙天龙之后,第三个与林梓君碰上的华乒选手。

这场球他不想输。

所以他需要通过眼前这场球,好好研究一下对手。

在今日之前,因为王超和吕飞扬名声不显的缘故,林梓君和张本狂大概是亚洲区最被人看好的两名后起之秀,前者的崛起是通过与罗九和孙天龙那两场惊天大战,而后者,其实并没有过于惊艳的战绩,但15岁的年纪,世界排名冲到第18位,拿过一块公开赛铜牌,同时被樱花国不遗余力的大力吹捧,总还是让人不得不正视的。

毕竟樱花国也不傻,吹捧一个没有实力的选手,最终的结果是被打脸,得不偿失。

所以他们敢于吹捧,本身就代表着张本狂有值得他们吹捧的实力。

比赛开始。

张本狂猜币成功,拿到发球权,他发了一个常规短下旋,落在林梓君这边的球台左侧。

这第一个发球就让王超颇为意外,毕竟,世界乒坛皆知林梓君的反手拧极为强势,所以昨天李正直打林梓君的时候,发球基本都是偏正手的,但张本狂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那就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他头铁。

第二是他已经研究出了点什么。

这个短下旋发得很标准,林梓君并未直接开拧,而是求稳摆了一板,然后张本狂就直接上手了。

反手拧。

到这时候王超才看懂张本狂的意思。

原来这个来自川西省的归化少年并不是真的找到了林梓君的破绽,而是憋着一股劲儿想跟林梓君正面斗一斗反手技术。

“年轻人的胜负心啊……”王超忍不住笑了笑。

他倒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但同时,他也相当于得到了一层信息,这个张本狂,骨子里果然是很狂的。

更重要的是,张本狂这一拧相当不错,虽然因为年龄的缘故导致力量不足,但这球依然拧得极有威力,关键是一个快字。

两人都是正手持拍,所以一旦拧球,只要不刻意变线,球都会落到对面反手位去,于是林梓君也动手了。

他也拧。

张本狂再拧。

双方第一个球,在短短交手一回合后,变成了双方台内快速互拧。

这又与退台相持不一样。

退台相持拼的是力量、平衡和持续性,而台内拧球更考验的其实是反应速度、手腕动作和手感的细腻度。

从观赏性来说,退台相持就像是两个战士大开大合的拼杀,你一刀我一刀,砍得鲜血淋漓,而台内快速互拧则像是两个刺客站在极近的地方互相偷袭,让人眼花缭乱。

这个球引发了看台上热烈的掌声。

很多球迷原本还沉浸在上午水鸟鹰失利和朱鼎嘲讽的郁闷之中,忽然看到张本狂发力,顿时老怀大慰。

“虽然水鸟鹰不争气,但没事,毕竟我们的小将又成长起来了呀。”

所有人都认同林梓君的超强实力,于是,能和林梓君打成这样的张本狂也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这个球总共只打了四个回合。

双方各两次反手拧球后,林梓君身躯前倾,发力抖腕,企图变线,却因为难度太高而直接下网自杀,让张本狂拿到开场第一分。

更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

张本狂左手捏拳高举,开口怒吼,声音极大,甚至盖过了掌声。

然后他再次举拳,第二次怒吼。

这时候张本狂的表情已经变得杀气腾腾,与刚出场时沉默谨慎的模样完全不同。

然后他第三次举拳怒吼,因为变声期的缘故,声音显得有些沙哑,喊得有些破音,落在王超耳中,只觉得两个字:难听。

嗯,怎么说呢,有点像是乌鸦聒噪的声音……

王超下意识皱了皱眉。

他倒没觉得运动员呐喊有啥问题,只是这声音也太难听了,已经算是噪音了,让他有些不适。

球场上,林梓君明显也有些不适,在张本狂第一声吼的时候,他仿佛吃了一惊,抬头看了一眼。

而在张本狂第二声吼的时候,他一只手下意识抬起来,似乎要捂耳朵,却又觉得不礼貌,于是讪讪的放下,露出一副仿佛吃了死苍蝇的便秘表情。

随后张本狂第三声吼,林梓君倒是没再做多余的动作,只是龇了龇牙,眉头皱起,就像是吃了一口酸柠檬……

王超忍不住想笑。

从帝都来樱花国之前,何敬平跟他聊天,说过一个与张本狂有关的趣事。

据说张本狂比赛时的这个三段式吼叫,在前阵子,已经被华乒教练组正式认定为一项特殊天赋,名为“声威”。

意思是,通过呐喊声,可以提升自己的士气,同时降低对手的士气,影响对手的比赛状态。

据说樱花国乒协对此颇为不满,认为这是人身攻击,公开提出过抗议。

王超当时是不信的,因为他也在论坛里瞄到过张本狂的比赛录像,虽然没仔细看,但从录像上看,也没觉得那个三段式吼叫有多厉害,咋就还变成天赋了呢?

直到今日真正在线下听到,王超才意识到,原来这吼叫声是真的杀伤力不低。

自己在场外观战都觉得难受,何况是球场上首当其冲的那个人呢?

只能说,录像里的收音根本体现不出现场效果,就像是顶级歌者的演唱必须要现场聆听一样。

君不见此刻的林梓君已经开始不适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