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杀第二次(1 / 2)
王通见状,难免就有些犹豫。
太子身形微颤,姿态却透着坚定,他看向面色阴沉可怖的庆明帝,道:“堵不如疏,为免君臣因此心生嫌隙,还请父皇容明御史和姑母将话说完,如若其中当真是有误会在,亦可当着诸位大人的面还父皇一个清白——”
反转的出现,只在一转眼间。
可不知为何,他这样一个接受能力极差的愚笨之人,在听得明御史和姑母之言时,却只有震惊,而无太多质疑……
弑君父,杀胞妹亲弟……
他全都相信!
他相信这是父皇能够做得出来的事情,甚至……这的确就是父皇的作风!
尤其是姑母出面——
他吃惊于姑母并非是真的失忆,却也于一瞬间明白了姑母伪装至今的缘由。
这世上的罪名,总是受害之人的指认分量最重,因为往往只有受害者才最清楚要杀自己的人究竟是谁。
就像他一样。
他与姑母有着极相似的经历。
而当下,他必须要阻止父皇,绝不可任由其再借皇权作刀,屠杀无辜之人!
“……你还真是不打自招!”庆明帝自牙缝中挤出一声极怪异的笑,面向众臣,咬牙搓齿地道:“你们都看到了吧?这出戏分明是早有预谋,太子、大庆储君,朕的亲生儿子!——竟勾结大臣和朕的胞妹来污蔑朕,要置朕于死地!”
众官员们暗暗交换着眼神,面色各异。
站在他们的立场来看待此事,贸然下结论尚且为时过早,他们不可能单单只因听了几句话,便轻信于明效之与敬容长公主。
尤其是近来听了诸多风言风语的那些大臣官员,他们的确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靠近养心殿,太子究竟是否别有居心,当真也说不好……
莫说太子体弱,不可能有争权之心,观自古以来之先例可知,野心历来不会被任何阻碍所约束。
但同样的,此时此刻,待这位皇帝陛下,他们也已做不到深信不疑。
尤其是在一些经历了当年之事的老臣心中,先皇之死并非就没有任何疑点在……只是于利益安危权衡之下,没人会在大局已定之下,为了区区疑点而赌上性命去行以卵击石之举。
气氛涌动间,庆明帝已然理智全无:“为大庆朝局虑,朕今日……便要当着谢氏列祖列宗的面,处置了这不忠不孝、篡权祸国的不肖子!来人,将太子拖下去,杖罚一百!李吉,便由你来监刑!”
李吉面上血色褪尽。
四下哗然震动。
杖责一百!
太子怕是连二十杖也撑不住!
这分明是打算要了太子的性命!
“陛下,万万不可!”
“事态尚未明朗,怎能对储君施此重罚?!”
“陛下此举,不合法理祖制!”
“请陛下收回圣命……”
当下无需解首辅等人开口,反对之声便已是铺天盖地。
眼看着一个个重臣出列挡在了汉白玉阶之下,王通只觉寸步难行。
或者说,他本也不是如韩岩那等唯命是从之人,当下局面如此,孰输孰赢难以预见,如他这等小人物稍有行差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然而在皇帝一声声的催促下,他不得不咬牙拔出飞云刀,指向站出来的周侍郎等人:“奉命行事,还请诸位大人勿要让下官为难——”
“事情真假未明之前,今日谁若想动太子殿下,不妨便从老夫的尸身上踏过去!”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走到最前面,因愤怒激动而面色赤红。
如此风雨飘摇之际,怎能有杖杀储君之举!
“好……反了,都反了!”
庆明帝暴怒之下,坐在车椅内往一侧倾身而去,伸手拔出了身侧护卫腰间的长刀,颤颤巍巍指向太子:“朕今日就亲自了结了你这讨债的恶鬼!”
看着那对自己喊打喊杀的皇帝、自己的亲生父亲,太子眼中泪水涌出,哑声哽咽道:“父皇已经杀了儿臣一次,竟还要再杀儿臣第二次吗!”
庆明帝握刀的手一紧,一双怒目不可置信地紧紧盯着那男孩子。
这蠢货是何时知道的?!
“两年前,皇后娘娘诞辰宴上,儿臣被心腹近侍推入水中,幸得许家姑娘施救才得以活命——而当晚指使那内侍污蔑构陷敬王世子未果的幕后之人,不是旁人,正是父皇!”
太子泪如泉涌,双手紧攥成拳:“……彼时父皇为了有借口发落敬王府,收回凉州兵权,便要置儿臣于死地……当下为掩盖真相,堵悠悠众口,竟还要故技重施吗!”
他历来不是什么大胆之人,当初得知此事真相,受惊之下一病难起,若非许姑娘出手医治,他怕是根本熬不过那一关。
他胆怯,平庸,甚至过分懦弱心软,就连此时说出此事指认父皇,心中亦有身为人子的愧责和恐惧在……
可他要说,一定要说!
今日之事,断无回头路在,注定要有人永远地留下——他虽力量微渺,却也必须要尽力助明御史和姑母成事!
纵然此中有蹊跷在……他也甘愿为人利用,来促成这场“蹊跷”!
大非之前,手段无分对错!
一句“还要再杀儿臣第二次”,在群臣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当初太子溺水,矛头直指敬王世子,待太子醒转之后,敬王世子才得以洗脱嫌疑,而在那之后,此事却是不了了之,只是清算了几名宫人而已。
那时,有人猜测荣贵妃才是幕后主使,碍于彼时其腹中怀有龙嗣在,方才未有深究。
而现下思来……
一道道视线隐晦地看过来,庆明帝恼怒至极:“张口便尽是荒唐之言!朕彼时只你一子,岂会拿你来做局!”
这句话听得众大臣心情复杂。
倒也并非只彼时只太子一子,而后也一直都是……
而这句解释,放在此时来看,说服力似乎也并不大。
——看着皇帝手中无力提着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松开的长刀,众人心中难免有了分辨。
如此之下,便有人重新看向了明效之。
人总是见一思二的,当一件事于众人心中站住了脚之后,另一件相似之事的可信度也会随之被拔高。
太子此言,无疑替明御史争取到了在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下继续开口的机会。
庆明帝还欲再言,却难以遏制地急促咳了起来,说是咳,咳声却也分外微弱,只胸口一下下艰难地起伏着,嗓中发出干哑空洞的呼气喘息声。
他通身微颤,忍不住躬起了身子,手中长刀也随之跌落,手掌紧紧按在疼痛难忍的心肺处。
几名太医一阵手忙脚乱。
围上前去的官员却只寥寥几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