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一章 西岐二次北伐,方云出狱放风(1/2)(1 / 2)

加入书签

三日后。

绵延不绝的岐山,将周室分割东西两地。

其中。

只有一处山口,可过大军,名为岐山口。

当初姬发刚刚称王,东周便以迅雷之势抢占了岐山口,大军通过岐山西下,直入西周腹地。

岐山口上。

一座装饰朴素的车架停于悬崖之巅。

车架无马无辕,车前坐着一位翩翩美少年,他正听着身边一位黑衣暗线传达撤军的旨意。

眼中露出疑惑不解之意。

但他随即一笑,心道:舅舅这么做,定然有他的道理。

总有一日,我姬高也要像舅舅一样,不出朝歌也能运筹帷幄千里之外。

车外。

烈烈山风之中,站着一位面容艳丽的妇人。

她一头青丝梳成云华髻,身披一件雪白的直襟长袍,静静看着远处的战场,淡淡开口道:

“撤兵。”

路人乙抱拳施礼道:“末将遵命!”

说罢,他看了眼那名暗线一眼,身披战甲,转身离去。

只留下暗线一双憧憬的眼神!

这就是那位潜伏数年,成了二十万大军总将的前辈!

当初,路人乙带着二十万叛军,千里行军,直奔西岐,扶世子高而立东周的事迹,早已写在了暗线的必读功绩榜之中。

这种人。

可能一辈子都要隐姓埋名,死前无人知其真名。

但,他死后将传名万古!

子姝王妃目光从战场上收回,转身走入无马无辕的车舆之中,车架腾空飞起,往长安去了。

车上刻着一行字:天机车绝对安全款。

……

不久之后。

西周。

相府。

前日,姜柳氏以姜子牙正妻身份入葬,西岐城人人皆知,丞相刚上任就死了媳妇。

不一日。

西岐就流传了一句民谚。

丞相真客气。

此时。

姜子牙二世坐在相府厅堂之中,客位坐着十几人,均是周室股肱之臣,他们本被称为四贤八俊。

姜子牙目光看过眼前的周室大臣,手里早有武王送来的诸人介绍。

四贤者。

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毛公遂,四位西岐世子。

八俊者。

南宫适、散宜生、荣公、辛甲、辛免、太颠、闳夭、祁公八位治世能臣。

只是……

毕公高叛了西岐成了东周之主,散宜生被帝辛杀害。

如今四贤八俊,只剩下十人,多了一位来自西方的贤者,灰龙国师。

灰龙国师坐在最末之座,谨小慎微,从不多言。

让姜子牙对他不由提高了警惕。

若无大谋,不会如此。

这时,南宫适突然起身抱拳施礼道:

“丞相还请节哀顺便!”

“如今国难在即,东周大军虎视眈眈,帝辛的梁州、雍州、豫州三路大军,已经快到西岐边境,需要丞相主持大局!”

十几位西周大臣纷纷起身,道:

“丞相节哀顺变!”

姜子牙不由皱了皱眉头,他总觉得这种气氛有些古怪。

西岐,以仁义孝道为先,不该有此言行。

不过。

他既入周室,相此一国,这当然是他的职责。

姜子牙抱拳回礼,道:“诸位言之有理,姜尚今日便上朝议政。”

众人心中一喜。

灰龙国师的神通广大,他们早已领教。

这位被灰龙国师推崇备至,号称远胜于他百倍的飞熊,又岂会是无名之辈?

单单他玉虚宫入世仙人的身份,就足以让众人信服。

这时。

门外突然来了通报,乃西岐大将叔夜,有急报。

叔夜入相府,躬身行礼,道:

“见过诸位大夫,见过丞相大人!大王让我来此,将战报送上!”

说罢。

姜子牙诸人各得一份战报,不由一惊,南宫适脱口而出,道:

“东周退兵了?”

“这不可能!”

“大军一动,国力亏空,不知耗损多少银钱财物,岂能说退就退?”

姬旦看了眼战报,上面写着,东周军中传言,说粮草只够三日,无奈退军。

姬旦嗤笑道:“这等谎言,能骗谁?行军之前,难道不算好粮草补给,打了才知道不够?”

姜子牙点了点头,沉声道:

“东周刚刚建国,即便有大商相助,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安稳住局面。”

“他们不顾黎民社稷,以倾国之力,攻打我西岐,不可能是那位王妃的命令,而是帝辛幕后指使。”

姜子牙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地图,悬挂在厅内,指向岐山,开口道:

“如今,帝辛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只怕会天下皆敌。”

“帝辛心里清楚,东周国力打不下来西周。”

“他让东周起兵,是想先试探我西周虚实;再牵制住我西岐大军,不让我等有备战的机会;再等大商军队西出汜水关,二军汇合,企图一举灭我西周国祚。”

姜子牙话音落下,堂内寂静无比。

四贤八俊相视一眼,心中纷纷震惊无比,他们何曾深入想过东周出征的意图。

他们一直以为东周来袭,是因为主公自立武王,昭告天下而反商。

原来,竟是帝辛为了废分封而做的准备!

不愧是主公梦中应昭的大贤!

这时,姬旦沉声道:

“如此说来……东周此时退兵,是为了和大商三路大军汇合?”

“首尾相接,一起攻我西周。”

姜子牙看了眼姬旦,道:“不错。”

心里莫名出现一个想法。

封神之战,若是姬发战死,此子可为周室之主。

姬旦眉头紧皱,道:

“若真腹背受敌,该如何应对?”

大周众臣沉吟不语,姜子牙还未开口,突然又有情报送来。

姜子牙看着手中谍报,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