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姑去三祖父家粜米(1 / 2)
前面写过,故河口耕种的田地全是丁地主家的。丁姓人家大户,丁家的女儿是千金小姐,而与丁家千金一般大的大姑,却是个长工。干完活儿,还要回家给弟妹们煮稀粥。每一开锅,叔叔们就对着厨房大声地叫喊:“大jia姐子,大姐子,多放点水罗,多放点水罗。”
为什么要多放点水?多放点水,就可多喝上几碗粥,把肚子多撑一会。
大姑听到弟妹们的呼喊,就将锅里多放些水,一锅粥一煮半天,煮的满屋熏烟,人都站不得,熏得眼泪直流。总之,柴禾有得烧,湿的干的都有。故河口的柴山成林成海。故河口什么都缺,唯独柴不缺。屋子是柴禾编的,凳子是柴禾编的,床也是柴编的!倒是生态环保的纯净生活。放在现在,用金子都买不到的纯碳生活。吃的喝的也是野菜多,绿色食品。套用现在的话说是,绿色自然环保的高质量无碳生活!
说是煮粥,其实煮出来不叫粥,叫白开水煮野菜,中间混有几粒米而已,盛到碗里,端在手里,稀得照得出人影子,一点浓度都没有!
这样喝过一段时间大碗粥后,大姑再煮粥,叔叔们又对着厨房的大姑大喊:“大姐jia子,大姐jia子,少放点水罗,少放点水罗。”
为什么要少放点水?因为长期喝粥,肚子被胀大了,没东西填补,一大碗喝下去,一泡尿一撒就空了,大肚子空着,饿得难受。所以少放点水,少喝点,不再把肚子撑大。
大姑见弟妹们这般饿着,煮着煮着忍不住流泪!弟妹们不知他们的大姐jia子是被厨房的烟熏得流泪,还是伤心的流泪!管不住口地对着厨房里喊叫。
大姑抹干眼泪,心底发誓,一定要想法子,多赚些大米,让弟妹们吃饱点。
可大姑实在太小,无论怎样努力地干活,每天换得的半斤米有限。祖母一天倒是可换一斤半米。一大家子一天,这点米,喝粥不成问题,只是祖母并不是每天都可干活。月子病一发,就不能做事,躺在床上几天几夜不能动,还要吃大米饭治疗、养。否则,病就越来越重,怎么都不会好了。这样子下去,如何是好,母亲去了,弟妹们怎么办?没有母亲,就没了家,没有了家,我们不成了冒娘儿,流浪儿?妈就是病倒在床,也比没有妈的强。妈是什么,妈就是孩子们的靠山与信念,妈是孩子们的家。
大姑一想到祖母这般病着有天死了,她的弟妹们将没了家,成冒娘儿,就哭着咬紧牙关,发誓要到好院落的远方亲戚家去粜米,跟祖母找到方子,医好她的月子病。
祖父的老家还有些亲人。前面写过的几个祖父,就住在黄河院子里。虽然他们很小便与祖父分开,毕竟有着血亲。日子虽过得不富裕,但种了稻谷,收了谷子,还有得口吃的。黄河院子,水稻多,每年都要赶秋。赶秋季节特别忙,所以大姑每年赶秋都去帮忙,然后粜些米回来。那可是全家人的节日。
只是这点新米得来,并不容易。治得了祖母一时的病,却治不断根!
大姑去粜米的人家是她三叔家,既我三祖父家。就是小时候说话声音洪亮,像张飞的三祖父,我不曾看见他相的三祖父。亲情浓厚,古道心肠。听说他的弟妹我祖母患了月子病多年,很是着急。与我同样心地善良古道心肠的三祖母商量着,如何是好?
三祖母听了三祖父说到祖母的月子病,也叹息不已。为着祖父这个从小就离开亲兄弟,远走他乡的亲弟兄感到难过,特别为祖父的这些孩子们感到难过。看,大姑,小小年纪,每年都要到远隔几百里路远的亲戚家来粜米。
大姑来到三祖父家,被安排在偏末角。睡到半夜,大姑起来窝尿,路过三祖父房间。房间亮着灯,似乎有人在嘀嘀咕咕,甚为奇怪,大姑尖着耳朵凑近一听,就听见三祖母正在跟三祖父说:“前一阵子,邻居家的阿桂花嫂子腿子风湿,痛得起不来床,不知她在外做泥水工的老公,从哪里得到的偏方,一颗马钱子吃过就好了!我看友妹子的病,是月子里水浸了风湿,不知可否试一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