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汉化(1 / 2)
[[第三百章 汉化
齐国是注定无法像汉代那样设立都护府的,因为齐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果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地区置都护府,很快就会和曾经的北魏一样,再爆发一次六镇起义。
所以高俨觉得与其学汉武举国之力征伐突厥,还不如让他们内乱起来,各路首领最好把草原割据成一块一块的,免得使人如鲠在喉。
何况齐国即便真的有能力把突厥给灭了,恐怕也守不住那片广阔的领土,横跨几万里的疆域,以这个时代的科技、人口是无法保证不出乱子的。
一封圣旨从京城出发将近一年才送到地头,这样的领土有跟没有又有何区别?
并且齐国还面临着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西边的周国汉化算是很成功的,可齐国在此之前都是走的胡化路线,加上鲜卑与汉人互相仇视,瞎搞都护府政策说不定三天两头就有人在外面造反。
而现在高俨想要使国家走上汉化的正确路线,就不得不暂时放弃对草原的野心进而南下江南,让齐国吸收足够多的汉化精髓,才有可能发生质的转变。
其实这些也是跟北魏学的,唯一不同的是,高俨不打算设立六镇,就好比前秦、后秦、前燕等这些胡人政权,表面上根本就不大张旗鼓地汉化,可观其内核也是汉化政权。
但北魏则是大张旗鼓,以朝廷的强硬的手腕来促进汉化。
当然,原因也很简单,前秦后秦等统治者所在的族群,即氐、羌、慕容鲜卑,在入据中原之前就已经高度汉化了,对汉化带来的一系列逆反情绪或者消极影响、早在他们还是边疆小部落的时候就已经经历过,那时候他们会时不时的对中原王朝上贡,并且还怀揣着对中原汉人王朝繁荣的向往之心。
但北魏统治者所在的族群,则是狭义上的鲜卑人,并非是像慕容、宇文、段部那样的汉化鲜卑,而是加入了一大批带着丁零印记的新鲜卑人,这些人不但汉化程度低,文明程度也低,有一部分在北魏入主中原之前,甚至都没有接触过汉人。
这些人在面对汉人的时候,没有中原帝国附庸民族那样的自卑之心,所以逆反情绪极重,对汉族的压迫和歧视也极高。
齐国境内的鲜卑,几乎全是这样的人,即以拓跋部为首的所谓“七十五姓”。
他们的来源十分复杂,大概就是匈奴崩溃后,匈奴奴役的各种部落、种族的新凝聚体。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没与中原王朝打过交道,自然也就谈不上对汉人有什么印象。
正因为北魏统一蒙古高原,整合了包含原匈奴人、丁零人、鲜卑人三个民族集团的七十五姓部落为鲜卑族,鲜卑在北魏基本上就有了民族意义了。
所以在北魏大力推行汉化的时候,六镇鲜卑人会出现逆汉化现象,甚至引发暴乱,如果高俨照搬这种套路,很有可能会步入其后尘。
所以草原暂时不能碰,现在最好的法子就是让大量的汉民成为齐国的子民,并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最后在考虑要不要羁縻草原,可全天下哪儿能提供这么多汉人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