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三十一章 因祸得福(1 / 2)

加入书签

[[第二百三十一章 因祸得福

挂在天空的太阳,已经有些西斜。

尽管没有雪花飞舞,但在凛冽的北风吹拂之下,依然甚为寒冷。

尤其航行于一条大致南北走向的河流之上,寒意更是增多了好几分。

不过,虽然寒意甚浓,却阻挡不了颇多的船只仍然在河面上穿梭不停。

这条河流,其实是贯通大明南北的大运河的其中一段。

那条贯通大明南北的大运河,并非是大明立国才开挖。

据后世学者研究,此条大运河始掘于春秋时期,至隋朝时才大致完工,真正繁荣起来就要到唐宋时期,而在元朝之时更是被裁弯取直了。

不过,及至大明,太祖高皇帝立国时,却选择定都应天。

因为江浙富庶,而且应天府紧依极为通畅的长江,加上江南的河道密布,漕运可谓便利之极,各地的物资运至国都几乎畅通无阻。

故而在大明之初,此条贯穿大明南北的大运河并没有得到朝廷过多的重视。

直至太宗文皇帝登上帝位,并将国都北迁之后,大明的政治及军事中心也因此随之迁移。

北迁后的国都所须物资日益激增,但贡献大部分财政收入的依然在江南,还是富庶的江浙。

由于前朝承载漕运功能的海运,于明初就已被舍弃。于是这条贯穿大明南北的大运河便得到明廷的高度重视。

为了整治疏通及管理这条大运河,明廷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因关系着整个大明的漕运,自太宗文皇帝起,越往后,明廷对这条大运河的重视程度越强。

在会通河得以重新开凿后,这条大运河才算真正实现了南北全线的贯通。

这条贯穿大明南北的大运河,北起京城大通桥,南至杭州江口,运道约莫三千余里。

由北至南,大致可分为通惠河、卫河、会通河、黄淮运河、江淮运河及江南运河等河段。

此刻,在凛冽寒风的吹拂之中,仍在运河航行着的众多船只里,有两艘由南往北航行的官船。

其中一艘官船之上,某间紧闭舱门的船舱里。

一名身着棉袄、面如冠玉的年轻男子,正端坐于靠近窗边的一张小桌前。

另一名同样身着棉袄但体形颇为健壮的男子,却站在离他只得二三步之距,微躬着身躯。

坐着的这名年轻的男子正是朱厚照,而站的那名健壮的男子却是何文鼎。

此刻,朱厚照目光正透过那扇窗的空隙之处,打量着船外的一切。

那扇窗户虽然仅仅打开了一小部分,但已能清晰看到船外之景,以及那时不时往来的其他船只。

只见朱厚照双目虽然仍注视着窗外,但口中已经出言问道:“小鼎,不久之前,我们没有停驻的那个驿站可是安平驿?”

站于不远处的何文鼎听得没有丝毫怠慢,随即应了声:“少爷,正是安平驿。”

他似乎时刻留意着朱厚照的动静,故而才会应得这般干脆。

“本少爷犹记得,此前曾与先生共乘马车,投宿于那安平驿之中。”朱厚照收回望着窗外的目光,转而望向何文鼎微微一笑。

迎着他投来的目光,何文鼎也轻笑了声:“少爷,何止是投宿,当时在那安平驿里,我们可是连续待了好几日。”

“小鼎,你居然还记得在那里连续待了好几日呢?”朱厚照“哦”了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