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两百一十七章 葡萄的往事(2 / 2)

加入书签

“哦,此话整讲?”

刘一峰一直以为葡萄在古代会是贵族水果,毕竟他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宫廷御宴上有葡萄,是皇帝皇后妃子之类才能享用的。

结果没想到在大明葡萄已经完全平民化了。

大明的葡萄分两个大品类,一个是从汉唐朝留下来的在北方载栽种的一种西域葡萄:奶提子,大明称呼其为马奶葡萄。

这种葡萄的佳品在汉唐时期都为贡品,普通品种也是奢侈品,的确是刘一峰从古装剧中建立的那种印象。但辽金宋元这4朝,让这种葡萄慢慢的从奢侈品变成了普通水果了,到了明清这两朝,葡萄也就成为民间后院都能栽种的水果了。

孙涧葵这些专职做粮食生意的,除了主粮外不会种植任何买不起价的农作物的,而葡萄就和梨一样,在大明根本卖不起价。东山州就不说了,本土在城里找个院子,弄不好就能看见葡萄藤。

而且这个时代没有化肥,也不会那宝贵的人力肥,也就是粪便肥用在葡萄上,小冰河期大明所有的肥料都要用在保证主粮产量上。所以大多数葡萄都是个头小还很酸的,不止葡萄,很多其他水果也是如此。

这个时代水果保鲜也很难,摘下枝头不尽快卖出,多拖一天成本就多一些。这也就导致了大明百姓心目中,葡萄的地位很低,不会有人愿意接受高价买葡萄的。

刘一峰听孙涧葵解释完后,沉默了一会儿,问到:“那把葡萄制成葡萄干了?”

孙离满脸的迷茫,很明显不清楚葡萄干是什么。

而孙涧葵愣了下,说道:“刘老弟还真是见识渊博呀,居然知道西域葡萄干。”

哈?

刘一峰愣了。

难道葡萄干在古代没普及?

是也不是。

拥有西域的王朝,葡萄干谈不上普及到民间,但首都的富裕豪强权贵阶层绝对是接触过的。而大明没有拥有过西域,至少现在开始西征了也都只拥有小半个西域。所以只有关西河西走廊上的部分人,见过葡萄干。

中原在工业化前,没有大规模制造葡萄干的条件,很多人是真不知道葡萄风干了居然更美味。孙涧葵都是背靠家族脊梁骨是西军核心骨干的缘故,才知道葡萄干的。

“刘老弟,中原没人会制葡萄干,也没那条件制造。”

“那葡萄酒呢?”

这次不用孙涧葵来解释了,孙离直接大声嚷嚷道:“刘掌柜,我们要是掌握了葡萄酒的酿造方法,我们早就开始卖了。”

葡萄酒自从汉朝流入中原后,一直是华夏酒文化和酒历史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到了明朝却断掉了。

原因很简单,工业化前的中原大多数土地不适合大规模种葡萄,适合种的土地也被拿去种主粮了,所以只能与西域贸易葡萄酒。而元末明初,统治西域的蒙古汗国大汗信奉绿教,绿教教法不准喝酒,于是葡萄酒在西域就消失了。明朝初期大明也是禁酒的,直接导致会酿造手法的那批工匠因为没有生计,手艺断代了。

不过中原也在这期间,出现了烧酒,也就是蒸馏酒,后世华夏白酒体系正式开始萌芽。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葡萄酒再次出现在大明,是明中后期开海禁后,由弗朗机人和尼德兰人带来的。他们本来也是给自己的准备的,没想到大明商人居然愿意收,于是葡萄酒也就成为了大明和他们交易的主要产品之一了。

对于沿海一带的世家豪族来说,喝黄酒和烧酒已经不能满足他们高人一等的心态了。毕竟这两种酒你有钱就能买到,而那些十年二十年的女儿红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部分商行就炒作起了葡萄酒,称这是汉唐荣光。

还别说,效果出奇的好。

毕竟世家豪族不缺读书人,读书人都读到过葡萄酒在汉唐的地位、大明作为替汉人重开天地的朝代,汉人中的读书人一直以重现汉唐荣光为己任,所以商行们炒作的和葡萄酒等于重现汉唐荣光的概念,堪称这个时代最成功的营销。

葡萄酒就成为了一种奢侈品。???..coM

而海贸的葡萄酒销量一直不高,原因是弗朗机人也好,尼德兰人也好,他们在亚洲的殖民地的葡萄酒产量本来就不算高,海贸路上还有损耗。这损耗还是技术手段无法规避的,因为海贸路线太接近赤道了,高温和舱室中的水蒸气会让葡萄酒迅速变质。

这一切都导致葡萄酒在大明人心目中,是绝对的奢侈品,东山州更别说了,从中原带来的量少之又少,估计只有宋应星和王琦这种人才喝得起了。

听孙离解释完,刘一峰注意到两人看自己的目光有些怪,一回想发现自己刚才的确问了个很幼稚的问题,这和他一直以来的人设不符,所以两个人才用奇怪的目光看他。

“哦,我不怎么喝酒,不是很懂。”

这个借口也不怎么站得住脚,但孙涧葵和孙离不会拆他的台,顺着他的话就转移了话题。

等刘一峰被送走后,孙离回到孙涧葵面前,问到:“叔,你确定这小子能见到宋大人?”

“当然。”

“不是,叔,你别被骗了,海事局那帮混蛋应该还是接触不到宋大人的。”

孙离的意思是孙涧葵长期收买的那几个给他们提供信息的海事局官员等级不够,可能拿假消息来骗钱了。

孙涧葵起身一边朝里屋走一边说道:“不是那几人的信息,是少主的信息。”

孙离释然了,但很快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少主孙欣从来都是对他们这些分脉的下人看不上的,怎么会主动告诉自己这些信息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