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六十章:以吴代祖,洪总督兵行险着(2 / 2)

加入书签

当然,符应崇不愿归不愿,也就是背后骂两句,而且蓟辽总督的将令他也是不敢不遵,接到调令的第二日,他便整顿军马炮车,告别张诚,向石门山行去。

如此一来,黄土岭这边就只剩张诚与王朴、李辅明的宣大军马驻守。

但王朴的大同军兵马,却是驻扎在黄土岭北侧数里外,按总督洪承畴的军令部署,他这一部兵马将在大战开始之际,沿小凌河向北进军。

大同军要一直向北,进军到女儿河与小凌河交汇处,再看各处战事进展,伺机支援各处,而李辅明的山西军本就兵马不多,且还要驻守娘娘宫与小凌河口,原本就不足使用。

如此,张诚所能调动指挥的军队,就只有自己麾下的宣府镇兵马,且还要驻守黄土岭,防备小凌河对岸的正蓝旗鞑子偷袭。

蓟辽总督洪承畴如此安排,摆明了就是不想让张诚再立新功,好使吴三桂有机会崭露头角。

对此,张诚不是没有意见,但他也知道自己现在军功最著,若凡事仍争在头里,恐怕会引起其他各位总兵大帅的嫉妒,甚至是憎恨。

毕竟不是张诚独领大军作战,还是要顾及到其他各位总兵大帅的想法。

其实,这种情况在大明笔笔皆是,尤其是流贼猖獗之时,往往都是集结数位总兵前去围剿,可一旦那支人马立功甚多后,其他各位总兵非但不受激励,反而表现得更为懈怠。

所以,他就没有在洪承畴跟前争取出战机会,当然张诚也想趁此机会,使自己麾下人马得以休整一番,免得将士们身心疲惫,反会影响到军心士气。

宣府军自入辽以来,尤其是进抵松山之后,各营将士便进入高度紧张的状态,虽然几次战事过后,大多已打消此前对于鞑子的恐惧心理。

但连番征战之下,各人精力、体力都是消耗极大,虽说连战连捷很鼓舞士气,然战损也是颇大,完全超过宣府军历次征战的损伤。

所以,各营上至主将,下至军士,也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还是极为残酷的,是以失去朝夕相处战友的生命,甚至是亲人的生命作为代价。

现在正可借此时机,使麾下将士得以休整,一些战损过大的营伍,也可趁着这个时间进行一番调整或补充。

张诚这次援辽,除了张广达骑营的辅兵营是正规军士编制外,其余各营也随军待了数百至千余不等的军夫杂役。

这些随军夫役都没有披甲,他们身上穿着的也都不是大红鸳鸯战袄,而是深青色的对襟夹衣,胸前和背后各有一个“夫”字,以显示他们的身份。

他们这些军夫在随军出战前,也都多少参与过营操,甚至有些军夫原本就是各堡的屯军,之所以报名参加军夫,无非就是想跟着混点工钱和赏钱。

要知道,张诚的宣府军从不随意拉壮丁,充作随军夫役,除非是在战事紧急之时,况且就是那时也多会管饱饭,或者发给工钱。

而像这种在大军出征前招募的夫役,那可就有着诸多的规矩,除了最基本的身家清白,有邻里作保以外,还要身强体健,并参加至少三个月的营操方可。

这等条件的壮丁,若是放在别处怕都是合格军士一般的存在了。

其实,张诚又何尝不知道,他这种选拔军夫的方式,也不过是一个折中的办法而已。

因为在大明朝廷里的各镇诸将,不论是一镇总兵,或者协守、分守副将和参将,又或是游击,所领兵马多寡,都是有定额的。

似张诚这等行径,以宣镇副总兵之名而统领数万兵马,可不是一般人敢为之事,毕竟这等行为难逃僭越之嫌。

而大胆如张诚,也是将各营兵马附在张广达、陈铮、张国栋、魏知策等几个游击将军名下,他自己所直接统率的不过只有标营数千人马罢了。

当然这一切的表象,都是为了糊弄朝廷里的那班官僚们罢了,实际上此次援辽的宣府军数万人马,都已经完全被张诚掌控得死死的,包括杨国柱当初统率的万余精兵。新笔趣阁

关于御将统军之道,张诚也在慢慢学习,逐渐进步,但他却深知两点,其一便是谁掌握了钱粮,便即掌握了军队;其二能给部下将官们以希望,他们便不会离去,而会为了见证希望一直留在这个队伍之中。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一个团队之内,必须有一个能够贯彻始终的纲领,同时有一个为大家指引方向的头领。

如此,这个团队才能不断壮大,不断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前来投奔。

这也是现今这些官员们,始终十分在意个人声名的关键所在,一旦个人声名败坏了,名声臭了,也就无法再将众人凝聚到自己的身边。

所以,张诚虽然并不是十分在意自己的虚名,然却也在极力维持,不敢做下太过僭越之事。

前日在总督行辕的军议上,他便极少出言,而蓟辽总督洪承畴也不再似以往那般,频频点名张诚要他出言表态。

对此,张诚在初时还很是诧异,可当他看到坐在洪承畴身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后,便瞬间明了一切。

原来是因为王承恩的到来,洪承畴是想借机使吴三桂在王承恩跟前露脸,才如此一番运作。

他先是与自己幕僚,以及巡抚邱民仰等人议定了进军方略,然后再向吴三桂私下密授机宜,最终在军议之际,再由吴三桂口中提出。

如此一来,蓟辽总督洪承畴与辽东巡抚邱民仰二人,自然是会十分支持,且这个方案本身虽也谈不上无懈可击,然却也中规中矩。

而众人见督抚都赞同之下,自也不会再挑三拣四,这样,吴三桂不就在王承恩跟前露了脸,将来再立下些许战功。

一旦捷报奏闻君前,再有王承恩的耳边风一吹,那吴三桂不就再次显功于皇上跟前,将来提拔任用自然不在话下。

而让洪承畴最为信任的曹变蛟和王廷恩两部兵马,则与洪承畴的督标、邱民仰的抚标一起,作为预备队来使用。

如果吴三桂、白广恩、马科能够顺利突破清军北岸防线,那么他们将立即渡河,以求扩大战线,打出一段战略纵深来,好利于大军结阵固守。

对于洪承畴的这个战略部署,张诚在内心中,其实是持有保留意见的。

他并不是很赞同强渡女儿河,毕竟对岸的清军可不是木头人,其必定会在我军渡河时,予以阻击,即使最终渡河成功也未必能解锦围,且还会损失惨重。

然观军议时的情形,显然蓟辽总督洪承畴是早已定策,张诚便未在军议时建言!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