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8章 讲座,你去不去?(2 / 2)

加入书签

陈舟看着这个最早,被他写在草稿纸上的“胶球产生的机制”,以及“胶球的主要衰变模式”。

脑海中不断的浮现出,这段时间对胶球的理论模型的研究。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关于胶球质量的理论模型计算,都是围绕着“机制”和“衰变模式”,展开的对应研究。

可是,即便知道了“机制”和“衰变模式”。

即便由此而来的理论模型计算,已经合理的预言了胶球的质量区间。

可是在实验上,即便是对于质量最轻的标量胶球态,也尚未得到确定的结论。

更不用说,对于内部结构更复杂,质量更高的其他胶球态了。

那实验方面的各种信息,没有最少,只有更少。

虽然陈舟远还没到从理论进入实验的这一步。

但是,这么多年的实验结果,摆在这呢。

数十年来,这块标准模型的拼图,始终未能找到。

“从‘机制’开始,到根据‘衰变模式’,构建理论模型,进行胶球质量的理论计算。”

“整个步骤,整个程序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陈舟一边翻着错题集,一边梳理着这段时间,所研究的理论模型。

错题集上的内容,虽然不算少。

但是却没有任何一点,是直接把一个理论模型颠覆的。

基本上,都是对原有模型的补充和完善。

对于错题集的这点呢,陈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如果他把这些内容,整理一下,然后整一篇论文出来,也是可以的。

而且,这个论文的价值,还不低。

投期刊的话,投个一区二区的SCI,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毕竟,这可是对研究常规量子数胶球,所有的理论模型的完善和改进。

指不定,会有哪位天资卓越的物理学家,就从中获得了灵感。

从而真正寻找到胶球。

可是,陈舟就觉得没有必要。

这又不是最终的结果,发出去干嘛?

没有多大意思的嘛。

真要在胶球这个课题上发论文的话。

那一定就是胶球被找到的时候。

那时,陈舟才会把理论和实验的所有研究,写成一篇完整的论文,投稿到《Nature》或者《Science》上。

也就是《自然》和《科学》,这两个令无数科学家魂牵梦萦的顶级期刊。

当然,这都是建立在,陈舟他们这个课题组,能够发现胶球的基础上。

而且,陈舟在这个课题组的贡献,需要足够大。

对于这一点,陈舟也说不好,能不能找到那个传说中的胶球。

但是,相比于弗里德曼在研讨会上,对其他研究人员的安排。

陈舟觉得自己单方面取胜的可能性,应该还要更高一些。

【粒子表PDG上,已确认的标量介子的数目,显然多于夸克模型所预期的个数,它们的质量均低于2GeV,这意味着0++胶球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

【然而,由于夸克态和胶球态之间会发生混合,标量胶球更可能是以与其他强子态混合的形态出现,这就为实验上明确认定带来了困难……】

一上午的时间,陈舟如预期般,把常规量子数胶球的理论模型知识,梳理完成了。

而杨依依还没回来,一上午都在雷纳·韦斯教授的办公室。

陈舟伸了个懒腰,然后起身。

他打算去找杨依依,这个时间点,刚好是饭点了。

只不过,陈舟还没来得及走出宿舍门。

他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打陈舟电话的是刘茂声。

陈舟按下接听键,礼貌的问道:“刘师兄,有什么事吗?”

刘茂声兴奋的说道:“你们麻省理工今天下午,有一场讲座,你去不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