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4章 回回炮(2 / 2)

加入书签

造回回炮。

李申之在纸上把回回炮的基本构造画了出来,与众人讲解着回回炮的发射原理,以及相比于传统抛石机的优点。

回回炮与传统抛石机的区别之一,在于使用难度的降低,正如弓与弩的区别一般。

弓的射程有多远,全部有赖于弓手的臂力有多大。臂力越大,开的弓力量越大,进而射程便会越远。而弓的准度,也依赖于弓手的技术和经验。

反观弩就简单多了。战场上的神臂弩,上弦的时候是用腰腿的力量,双腿蹬住弩身,然后双手拉住弩弦完成上弦动作。这样的力量一定比单臂拉弓要大得多,所以对于同样的士兵来说,用弩不论是射程还是作战续航能力,都远远地高出弓手。

再说精准度,弩手可以端着上好弦的弩进行长时间瞄准。而弓手由于需要用力地拉着弓,无法维持长时间瞄准状态。在战场之上,弓手很少拉开弓再瞄准的,往往都是先行做好准备,拉开弓之后直接就射,这样节省体力。

回回炮也一样,通过精巧的设计,可以降低使用难度,并增加精准度。

传统的抛石机,是通过牵拉来发射石弹,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时牵拉,才能将百斤重的石弹发射出去,可想而知操作难度。

而回回炮不同,是通过配重来实现抛射。简单来说,就是回回炮使用了“蓄能”装置。这一点与弩的思路一致。

既然可以蓄能,操作方法就能实现多样化。

就拿配重来说,一千斤配重的回回炮,射程可以媲美一百人拉索的传统抛石机。

在放置配重的时候,完全可以把一千斤的重物分成十份,每次只吊装一百斤的配重放上去,分十次放完。放置好配重之后,只需要一个人拿着锤子敲掉锁止装置,抛石机便能够击发出去。

吊装一百斤重的配重,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能操作,这样一来,操作人数便能大大地降低。

再发散思维,将配重分配到极致,每一块小配重只有二十斤重,那么即便是一名普通村妇,亦或是半大的孩子,在理论上都可以操作一台回回炮,其威力堪比百人壮汉。

而这一变化,同样是热兵器真正淘汰冷兵器的原因。

热兵器太好操作了,三分钟就能培养一个步枪手。不像枪兵和弓箭手,没有三年训练根本上不了战场。

当李申之把回回炮的原理说与火器营的将官之后,他们很快便理解了其中的原理。

接下来,火器营的人将协助工匠们先打造几台回回炮出来试用。调试好之后,立马开始大规模生产。

李申之还特意嘱咐他们,一定要把每个零部件的尺寸记录下来。

火器营的都统拍着胸脯说道:“李知县放心,俺们知道这个道理。真要打开仗,抛石机很容易被敌人损坏。每个零部件尺寸都一致的话,修起来方便。”

通用零部件可以互换使用,这样的理念秦人便有了,到了宋人更是早已习以为常。

不料李申之却摇了摇头,说道:“不仅回回炮的零件要固定尺寸,日后使用的时候,抛射的石弹也需要固定重量。”

“这是为何?”火器营都统不懂就问。

李申之解释道:“同样的配重,搭载同样的石弹,最终的射程是固定的。若是每台回回炮造得都一样,那么在抛射石弹之前,就能事先预测到石弹的落点。”

刚解释到一半,那火器营的都统兴奋地张大了嘴巴:“若是真能如此,那属下有信心让金人有来无回!”

看到他兴奋的表情,李申之知道,他是真的懂得回回炮的厉害之处了。

回回炮是冷兵器时代最先进的抛射设备,绝非浪得虚名。

除了使用便捷之外,能固定射程更是使得其有了超越时代的用处。

前文说过,传统的抛石机由上百人拉动绳索来发射,每一次发射的力量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造成石弹每次的落点都会有非常大的误差。

而以往抛石机在实战中的使用,往往是数百上千台同时发射,进行覆盖射击。

然而即便是覆盖设计,其造成的杀伤都很小。就拿前些年的靖康之难来说,金人在东京城外拿几百台投石机整整砸了一天,东京城内死伤的人数不过才二十人,就这还是官兵和百姓们经验不足的缘故导致伤亡人数上升。

回回炮就不一样了,因为它的配重是固定的。

通过杠杆原理可以知道,只要配重固定,回回炮的抛射杆长度以及支点位置固定,石弹的重量固定,那么理论上,每次石弹的落点应该是固定的。

当然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会有许多的影响因子,比如说空气湿度,风向和风速,回回炮的安装倾斜度,地面的摩擦系数导致发射时的位移等等,都会对最终落点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相比于传统的抛石机,这样的误差已经可以小到忽略不计了。

这时,李申之朝着站在身边的赵瑗一拱手,说道:“下官还有一事,需要劳烦建国公。”

赵瑗赶忙还礼,说道:“申之不必多礼,往后唤我赵瑗便是。”

在这段时间里,赵瑗一直在避讳别人对他的称呼过于尊贵,这样会让他与大家产生很重的疏离感。

生在帝王家,他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这种淳朴的兄弟之情,并且可以预见在以后也不再会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所以赵瑗与这帮泥腿子们打成一片,珍惜在应天府短暂的基层经历。

“喏!”李申之不再纠结称谓,说道:“这是一项关乎皇家科学院的重要研究。”

李申之随手捡起一块石头,轻轻朝前方扔了出去,说道:“你且看,石弹通过回回炮发射之后,其运行轨迹是一道弧线。不知你们想过没有,这样的弧线有什么规律?是否可以通过这道弧线的规律,来预测石弹的落点?”

李申之只是启发式地提了一个问题,然后赶紧对火器营的都统说道:“当然了,现在暂时先不用在抛射规律上花费过重的精力,你只需记录下不同配重相对应的抛射距离便好,然后传告全军,让操作抛石机的人记住。”

李申之想起了自己读书期间见过的各种“备查表格”,便想到了这样的方法。不需要他们会计算,只需要把几个常用的节点记录下来,每次用的时候直接查表就行。

而配重重量与射程的比例关系很简单,只需要操作几次就能记住。

这一切的核心,是回回炮的固定尺寸,以及配重和石弹的标准化生产。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在那紧张的时刻进行复杂的计算不现实。再说,让这帮大老粗们去学习复杂的弹道计算,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然而很快,李申之发现自己对这群大老粗有着不小的误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