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1章 谢尔盖教授(1 / 2)

加入书签

回忆起高中时胡天胡地的日子,胡易深感愧疚。再看看现在的状况,又不免有些亢奋。

这一亢奋不打紧,两年来始终刻意压在心里的那些性子又活蹦乱跳的蹿了出来,整个人感觉飘飘然,嘴上好像缺个把门的,所以前几天才会跟于菲菲随口开了那么一句玩笑。

如今的胡易又有了点以前玩世不恭的意思,虽然他现在已经不会再像高中时那样胡来,但是一个曾经多年听不懂课的超级大学渣一跃以名列前茅的成绩从预科升入大一,突然之间感受到了课堂上的存在感和学习的乐趣,这让他不知不觉恢复了上课时爱接下茬的习惯。

当然,虽然同为接下茬,性质却不尽相同。高中时接茬大都是胡说八道,是无意义的哗众取宠,只求让老师当场难堪,顺便逗班里同学一笑。现在却大都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或者是通过预判老师的思路进行抢答,基本上是在认认真真的接茬,即便其中多多少少有一点炫耀的成分。

绝大多数老师对他这种活跃课堂气氛的行为还是十分宽容的,尤其是年轻些的女老师,经常会被逗的开怀大笑,即便他说的谬误至极也并不在意,而是耐心的加以讲解,唯独谢尔盖教授很不喜欢他这种轻佻的行为。

谢尔盖是全校最有资历的教授之一,大约五十多岁年纪,脸型很长,五官轮廓偏淡,看上去没什么立体感。胡易若是晚些年遇到他,一定会联想到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衰老后的模样。

谢尔盖教授是个大高个,微微有点弯腰,但在学校里出现时永远穿的西装笔挺,一头银发梳得纹丝不乱,讲话严丝合缝,板书一丝不苟,无论跟谁交谈一律用“您”称呼,给人感觉略显古板,俨然是一位彬彬有礼的老学究。

教授的课是语言与历史国情文化,这是一门大教室合堂课,每两周只上一节,语言专业一年级学生混在一起听课。课程内容广博而又松散,所涉及的背景包罗古今,涵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知识。

一个学期只有不到十节课,对于这么宽泛的课题来说显然是不够时间详细研究探讨的,只能让新生们粗略了解一些概论和思路。这门课没有配备教材,教授讲课时发散性很强,经常顺着自己的思路在一个点上深入展开,而且不喜欢被打断,也较少提问,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顾自的讲。

可想而知,这样的课程即使对同堂的俄罗斯学生来说也有一定难度,外国学生虽然通过了预科教育,但想用目前掌握的词汇量去理解谢尔盖的课还是十分困难,大多数时候只能紧锁双眉努力去听,尽量做一些记录。

胡易自然也不例外,他没想到这老头子的第一堂课就如此令人一头雾水,茫然之余不免略感沮丧,几次与旁边的外国同学交换眼色,却见大家也都是一脸无奈。

“……显而易见,即便在古代人类社会,语言也是会随着社会活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古代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伴随着旷日持久的劳作,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分工合作模式,语言也必须随之演变,以满足劳动者的沟通需求。说到这个话题——”一节课过去了大半,谢尔盖终于展开了第一次课堂互动:“众所周知,古代世界有著名的七大建筑奇迹,你们知道是哪些吗?”

“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宙斯神像!”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了几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