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有备而来(1 / 2)
大兴城卫王府的建筑风格与张掖王府放任自流张的野趣、洛阳王府秀丽雅致不同,它充满雄浑质朴、庄严宏伟、气势森严的气象。位于玄武殿的会客堂是一座颇有“杨坚能省则省的节俭风格”的园林,本就宽敞的正堂因为只有简简单单的案几坐榻,显得更加空旷和宽敞。
韦圆照身子笔直的坐在正堂坐榻上,他长得剑眉星目、英武潇洒,颌下留着短须,看似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可他皮肤黝黑、眼睛锐利有神,颇有几分武人的神采。.CoM
在这宽敞空旷的正堂之内,韦圆照实际上已经等很久了,然而杨集虽然迟迟没有出现,可是他打骨子里就没有丝毫惶恐、忐忑、不耐情绪,极具不卑不亢、从容不迫的大将和名门子弟的气度气魄。
韦圆照现在官拜河南县丞,品级只是从七品下,但是他的爵位却是骇人的河南郡公,他只有二十多岁,这个爵位自然不是自己打拼出来的,而是承袭父爵。
他作为韦总第三子,为何能够承袭父爵呢?主要是因为他大兄韦圆成继承祖父韦孝宽的勋国公之爵,二兄韦匡伯因祖父和父亲之功,受封为舒国公,所以父亲这个郡公之爵自然落到他的身上了。
其实韦氏勋公房(韦孝宽)除了韦总这一支,韦孝宽的第四子韦寿也是国公,而韦霁、韦津则是郡公。如果再把各房都算上,杜陵韦氏现在的国公就有五六個,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那就更多了。不过他们这些爵位多数是从西魏、北周代代传承下来的,真正因为替大隋立功而获得的爵位,实际上寥寥无几。
一家一族尤且如此恐怖,若是把关陇贵族和关陇士族各大门阀累计起来,那么占据无数资源的关陇籍爵官数量,无疑十分的夸张恐怖,这也难怪杨广年初气急败坏的打算废九品爵位为三品了。
虽然杨广最后听从杨集意见,并没有简单粗暴的“废六品留三品”,但是他却让政律司明察暗访,成功搞掉一万多个有罪在身的虚官;在这其中,就包括大量吃干饭的爵官,而像韦氏这样的大门阀,无疑落得了损失惨重的下场。
不过因为被拿下的虚官确实有罪在身,而且证据确凿,各大世家门阀不占道理,也只能纷纷捏着鼻子认了。杨广要是按照最初的设想来办,这些世家门阀定然联合让‘百姓’怨声载道,迫使杨广妥协、直到放弃,若是杨广死活不放弃,后果也许很严重!
默默等候的韦圆照忽然听到脚步声从后堂传来,他连忙放下手中茶杯,起身离座,只见身穿紫袍、头戴紫金冠的杨集从侧门的屏风后面走进了正堂。
韦圆照是杨家女婿、半个杨家人,他和宇文静礼、李长雅、宇文士及等等驸马、郡马一起归宗正寺管,凡是与皇族有关的祭祀和庆典,他都要参与,所以彼此之间算不上很熟悉、却也不陌生。不过韦圆照很会做人,这里虽然是私人场合、而杨集也只是身着比较正式的常服,可他还是正容敛色的上前几步,很正式的向杨集拱手行礼道:“下官河南县县丞韦圆照参见大王。”
杨集点了点头,微笑道:“这里没有外人,勿须多礼,快快请坐。”
见他从容不迫、十分得体,杨集不禁暗自赞许。虽然说气质、气度、礼仪、举止这类东西很玄乎,也不是衡量一个人才干的标准,然而正如孔子说的“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那般。评判一个人是否有才华和教养,不仅要听他说话方式、还要在细微之处观察他的举止。
他面前的韦圆照身穿和从七品下河南县丞相匹配的浅绿袍子、头戴黑色纱帽、腰配银带,举手投足之间,更是充满了名家风范;光是这些,就让人心生好感。
要是在这个与仕途息息相关的关键时刻,韦圆照却穿戴郡公装束来彰显身份、或者是在第一时间就用晚辈的身份来说话,那他恐怕要大失所望了。
“谢大王!”韦圆照等到杨集入座之后,这才坐归原位。
杨集打量着韦圆照,又问道:“你是什么时候回大兴的?”
“回禀大王,下官昨天方到!”韦圆照忽然想到一事,那就是他早已接到吏部了调令,然而他到昨天才入关,他担心杨集有什么误会,连忙解释道:“大王,非是下官对朝廷不敬,而是帝都东迁后,每天都有很多异地百姓到东/京谋生。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异地百姓,往往因为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交流不畅、地域偏见暴发打架斗殴事件。作为东/京二县之一,河南县治安压力极大。”
“近来,百姓又因为私钱泛滥、物价飞涨闹得不可开交,当下官接到吏部调令之时,手上还有一些案件需要处理,所以晚了一些时日,实非故意为之。”
自己是河南郡公,然而韦圆照知道自己在杨集面前屁都不是;杨集固然是以亲王、凉州大总管的身份起家,可人家今天的地位是用真本事拼出来的。
面对今天的杨集,谁也没有资格在他面前摆谱;谁也没资格说他是因为天生贵种,才凭皇族身份拥有今天地位。
韦圆照听说皇帝决定晋升杨集为尚书令之时,朝廷一片哗然,反对声遍布朝堂,可是皇帝咆哮一般的痛斥,令所有人哑口无言、闭上嘴巴:
皇帝在当天早朝之上,并没有否认他欣赏、信重杨集;但是皇帝紧接着历数了杨集的功绩战绩,并且说杨集今天的成就全在他的功绩、他的努力、他的忠诚;他现在只是拿到了应得的封赏罢了。要是哪个将官觉得自己为大隋立下的功劳、有杨集一半,就把尚书令转封给哪个。
皇帝一番话,让所有反对者都答不上话来:他们见到杨集深受帝宠、步步高升,而且很多职务都是大权在握的要职,如今皇帝又让他当号称百官之首的尚书令,这让满朝文武眼红之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