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2章 工业革命前的准备(2 / 2)

加入书签

细化基本上就是增加,增加就有官位,有官位就有升职加薪的空间。

大臣们会反对?

谁会跟自己的未来过不去呢?

首先是内阁。

内阁称呼其实很笼统。

下边其实分别为阁臣(首辅、次辅、大学士)、通政司、敕诏房。

其中阁臣就是主裁,负责帮皇帝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同时进行高效的表决和投票。

而通政司主要负责对某些奏则,文件誊抄和批复。

敕诏房,顾名思义就是给拟定圣旨的地方。

其中权力最大的可不是阁臣。

事实上,真正能左右内阁的一共三方势力。

第一个是皇帝,说一就是一,但如果哪天成了空头支票,那就另外说。

第二个则是通政司,别看通政司人均五品上,看起来不大不小,可是人家重权在握啊!

绝大部分奏折必须经过通政司誊抄,那么就有可能出现通政司将奏折截断,销毁等等。

第三个敕诏房,只要谁控制了敕诏房,那么看皇帝的圣意不爽了,他就能不写不批不做,那么皇帝就只能发中旨。

中旨这玩意儿皇帝大权在握的时候,那就是圣旨,一旦皇帝不行了,圣旨君主立宪了,那么敕诏房等于变相有了封驳皇帝或者内阁大臣商量好的法案权利。

妥妥的党争利器,第一争夺目标。

所以,杨定决定改变这一点。

不能让敕诏房和通政司独大,同时也不能让内阁完全掌控,尤其是敕诏房自己和子孙后代必须掌握在手中。

想到这里,杨定在敕诏房内分别设置秉笔监、掌印监、通令监。

以正三品敕诏丞掌管敕诏房,敦促三监工作,统管全局。

然后下边三监分别为:从三品的秉笔大使、掌印大使、通令大使负责。

秉笔监负责写诏书,掌印负责盖敕诏房的官印,通令大师负责送达诏令到内阁或者十部以及地方。

这样一来,敕诏房权利一分为四,相互掣肘的同时也能起到皇帝和内阁之间的缓冲。

算是权利的争夺中心点之一。

改造完了中枢,剩下的就是十部和地方了。

十部衙门也够用,就是某些衙门的细化一下,增加几个司来应对接下来地方体系的调整所带来的变化。

首先,杨定决定将镇拉出来,进行乡镇并立的格局。

效仿东方大国的以农业为主的聚落为乡,以工业为主的聚落为镇,不过镇这个概念,暂时不会铺开,毕竟靖国绝大部分能称得上镇的,只有清江上的几个城市罢了。

当然,设立镇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城市化。

因为接下来只要电机设备和内燃机技术成熟,那么杨定就会立刻推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

至于蒸汽时代,以前没有帝姬,他或许会考虑。

但是有帝姬这个BUG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就以电气化为开端不香吗?

干啥非得再走一次蒸汽道路呢?

因此,杨定决定进一步加大民间私营资本的活跃性,他要开放一部分产业,准许私企进入。

这样一来,乡镇就是皇权下乡的倚仗。

必须重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