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十章身在江淮,牵扯朝堂(1 / 2)

加入书签

张士逊被弹劾乃是意料之中的事,赵祯同样也做出了一个年轻帝王的正确选择,罢相。

现在的大宋官家亲政百废待兴,无论是赵祯本人还是朝中的臣子们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而一个碌碌无为毫无建树的宰相根本无法胜任这一重要职位。

范讽的弹劾恰到好处,当然也有张士逊自己做死的缘故,他在朝中几乎没有助力,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他,认为他只不过是个协助官家权利过度的“守门人”,甚至连身为副相的李迪都这么认为。

于是赵祯下旨,张士逊罢为左仆射判河南府,枢密使杨崇勋罢为河南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

一时间朝堂之上颇为热闹,人人都为这“无功相公”的离开而感到欢欣鼓舞,但却忘了,无功并非有过,说到底这种罢相那是朝堂上政治博弈,甚至是迫害产生。

而张士逊被罢相后,相位空缺,许多人都在揣测谁会被官家任命为新的宰相。

为此赵祯也在权衡利弊,现在最热门的人选有三位,一个是出外澶州的老臣吕夷简,另一位则是同样德高望重的王曾,还有便是身为参知政事的李迪,至于另一位参知政事薛奎,赵祯是绝不会考虑。

此人辅佐宰相倒是恰到好处,可若是让他做相公,恐太过刚直以至朝廷不宁。

最好的人选赵祯在心中已经有了计较,李迪资历不足,而相比王曾,老成持重的吕夷简更能胜任宰执的位置,他提出的八条规劝其实也是他心中的八条改革,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大宋的朝堂都有极大的好处,不可谓不针砭时弊。

最终赵祯下旨,吕夷简复相,并且连再次拜相的地点都定在了资政殿,如此一来可谓是一锤定音,终结了大宋宰相之位悬而未决的尴尬。

许多人都觉得吕夷简的复相也意味着王曾的失败,但赵祯很快又下旨,任王曾为枢密使,填补了杨崇勋的缺职。

只能说赵祯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对平衡之道运用的炉火纯青。

不过吕夷简还在回朝的路上,此时的中书由李迪权且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他便果断的在改革江淮厢军的中旨上用印,给予了叶安改革江淮厢军之权,为此收到消息的吕夷简非常不满。

看着手中从东京城传来的文书,吕夷简气得发抖指着东京城的方向破口大骂:“李迪小儿欺人太甚!”

吕公著不明所以,在他看来这本就是应有之事,为何父亲会发如此大的火?

“父亲何故动怒?”

儿子的疑问让吕夷简无奈苦笑:“张士逊为何被罢相?还不是他身为相公毫无建树,叶安改革江淮厢军若是成功,那便是一件大功劳,要知晓朝堂之上支持他的人并不多,若是待为父回朝后再向叶安发出旨意,那便是为父在为他出力,只要叶安改革成功,那便是出自为父之手的政绩!现在却被他李迪抢先一步,实不为人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