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8章 还是有知音的(1 / 2)
一千万都有人买?这位传教士不是皇帝的托儿便是脑子进水了吧?
大明官员心里都这样想。
包括朱载堉自己在内,他想着能卖到李时珍《本草纲目》十分之一的钱就抱起头来大笑了,可以将皇上的贷款还清呀,却不料皇上开价一千万……
朱载堉想都不敢想,他的确是觉得自己的理论很有价值,毕竟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
但价值真有这么大吗?
皇上让他试着依据十二平均律研究制作一架钢琴出来,可钢琴与古代普通的琴瑟不同,最难的是琴弦。
琴弦不好,便达不到我们需要的音频,从而失去了钢琴的意义。
朱载堉其实已经找不到自己制作不出来一架标准钢琴的原因。
而这一点朱翊镠心里比谁都清楚。
别说大明这个时候,就是再过几百年,时至今日,钢琴弦都必须从德国与日本进口呢,中国还制造不出适合钢琴用的琴弦。
虽然在人类发明炼铁之后不久就学会了炼钢。由于钢较之最初的生铁有更好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所以很快就得到大量地应用。
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对钢的应用一直受到钢的产量的限制,直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钢的应用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所以在这个时候让朱载堉依据他自己发明的十二平均律,制作一架像模像样的钢琴出来,根本不可能。
就像让余定乾、余定坤双胞胎兄弟研究制作一辆像模像样的自行车,因为关键材料的不具备,即便有了自行车的雏形,也只能称之为残次品。
肯定经受不住考验。
朱翊镠明知不现实,但还是愿意支持他们去研究,毕竟所有的研究成果不可能一次性成功,都是经历不断摸索不断失败然后积累经验而成。
只有失败之后,他们才知道缺陷在哪儿,才知道努力的方向。
比如朱载堉便发现了制作钢琴最难的是钢琴弦,而余氏双胞胎兄弟发现制作自行车最难的轴承与轮胎。
雏形其实都有了,只是因为技术条件还不具备所以达不到要求。
莫非这位外国传教士知道如何制作出来一架完美的钢琴?而且最难解决的钢琴弦所需的材料也有了?
这是朱载堉惊讶之余的估计,不然凭什么敢出价一千万呢?指定不会只是为了这一本书一个理论,而是当作一个投资能够挣钱的项目。
虽然朱载堉尚未制作出一架完美的钢琴,但他知道钢琴结构复杂,倘若制作成功,必定价值不菲。
皇上毕竟也说过了,十二平均律是声学史上的一项杰出贡献,而钢琴必须依据此理论定音制作。
朱载堉虽然也被一千万惊到了,但他知道如何能最快将这个钱挣回来,那就是依据他这个理论制作钢琴。
当作一个能挣大钱的项目来做。
想到这儿,朱载堉的心似乎逐渐平和了些,毕竟如果依据他的理论制作出钢琴并完美的定音,那将钱途无量。
而答应出价一千万两银购买的这名传教士来自德国。
朱翊镠心里也更有底了,德国确实代表技术的先锋。
而第一个想要购买且讨价还价的传教士来自法国。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德国传教士的时候,只听他又说道:
“我买,不砍价,就一千万,但使用权能否延长至两百年?”
“好!”朱翊镠点头答应了,“两百年就两百年,成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