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走散了 窑子街(2 / 2)
这样,又有一支巡警铺的兵卒在武昌城活动开了。
理由很简单,白莲教近日猖獗,再加上张居正下葬礼仪将至,湖广一带务必清净道路,圈禁流民,加紧治安,防范突发事件发生。
……
由于地势相对比较低,加上遍地都是湖泊、池塘、水库……所以一到夏天,武昌城就热得如同蒸笼。
尽管酷暑已经刚刚过了,但武昌城的余热依然没有减退多少。
白日里来风去浪,虽然热吧,但往阴凉地儿一站,倒也还能透口气儿。
奇怪就奇怪在晚上,风都不知道死哪儿去了,一丝儿也不肯吹出来。
整个儿一座武昌城都热,普通丁门小户人家,多半杂物堆积拥挤不堪,加上白天火辣辣的太阳将房屋炙烤得摸什么物件儿都觉得烫手。
如此的天气,待在家里自然是自己找罪受。
因此,太阳落土吃过晚饭后,家家都喜欢将竹制的凉席搬出来。
不管怎么说,躺在大街上乘凉,到底要比在屋子里通泰舒服得多。
多少年来相沿成俗,市民们乘凉便成了武昌城大热天的一道景儿。
男的只穿一条大裤衩子,上身都袒露出来;女的也只穿一件露着浑圆玉臂的小褂,床挨床人挨人一街二巷睡了个满。摇着大蒲扇说笑话的,拍蚊子把自己大肚皮拍得脆嘣脆嘣响的,小姑娘闻着邻床的臭汗睁着眼睛数星星的,甚至有小孩儿摸出妈妈的奶当众吸吮的……都是司空见惯的画面。
这时候你要讲什么“非礼勿视”,那除非将自己的眼球儿摘下来。
但,这只是普通丁门小户人家晚上的活动,比他们有钱有势的大户富户人家可就没有那么规规矩矩乘凉了。
武昌城的江夏,比起其它地儿,绝对算不上热闹或富庶,但那里有一条著名的街,叫作窑子街。
窑子街,顾名思义,就是男女苟合的风月之地。
窑子街原来是一处隙地,嘉靖年间据说有个在京城混得很牛逼的商贾,回到原籍后在这里盖了几间土房,弄几个丐女做起了皮肉生意。
多少年过去了,窑子一家接着一家开张,这里便成了花柳一条街。街虽然并不长,但几十家门面,没有一家干别的营生,齐齐儿开的都是窑子。
每家窑子里的女人少则十几个,多则近百个不等。她们的来路大致有三:一是从乡下诳骗来的,二是收容来的丐女,三是从人口市上买来的。
光顾窑子街的嫖客,是各色人等都有,但多半是日子还过得去的。
这天晚上,窑子街进来了一个年轻人,看上去约莫二十几岁年纪,生得虽然白净,但身形偏小,扁平额头上长着一双小眼睛,圆圆的,两颗黄豆大的眼珠子渗进不少黄色。
此时他穿着一件浆洗得干干净净的青色夏布直裰,脚上蹬着一双半新不旧的布鞋,走起路来偏生又不老实,一蹿一跳的,一看就是没个正经的白浪。
人家来窑子街都是嫖的,可他好像是来过足眼瘾,进了一家又一家,挑花眼了似的就是没有一个中意的。
大凡常客一般都有自己的老相好,像这白浪肯定是新来乍到,总想挨家走完挑一个最好的。
可俗话说,走多了脚酸,看多了走眼,如此一家一家看下来,不知不觉过去大半个时辰。从街头走到街尾,虽然大饱眼福,免费欣赏了各类女子,但仍没有发现一个中意的。
这白浪来得倒是早,可寻寻觅觅至今却还没有着落。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