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9章 定策(1 / 2)

加入书签

天圣五年,一月九号,大雪漫天飞舞,给开封城披上了一件雪白的绒衣。

赵祯同几名朝臣在崇政殿商议完事情之后,外头已经下起了鹅毛大雪。

如何治理党项羌族这一问题经过长达半个月的讨论,终究是有了结果。

党项人之所以年年犯边,是因为西北苦寒之地,不太适合农耕,光靠放牧和打猎远远解决不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每年因食物缺乏的原因,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即便是李元昊建国之后,同宋朝和契丹一直处于和平的关系,但西夏全境也不过两百万余人,而且最后还惨遭同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屠杀,几至亡族灭种。

赵祯将党项大大小小三十几个羌族部落,共计七十余万人,按照五百人一村、十村一乡、十乡一县、四县一州的制度来划分,并且派遣官吏进行管理。

每乡各出一村用来给宋朝养马,每三年轮换一次,当然也不是白给朝廷养马,朝廷会发放足够养家的粮食以及工钱。

至于其余的村子,一个村子从事打猎,也是轮流的,三年轮换一次。

剩下的八个村子用来农耕,党项的粮食一般是种粟、麦、黍、豆、但由于气候的原因、以及农业水平低下等等,产量不高,于是赵祯开始在这里种植玉米、土豆。

不得不说,玉米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产量高暂且不说,而且是抗旱的产物,所以有了玉米和土豆,可以说党项羌族的温饱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推行种植玉米和土豆的同时,赵祯还打算在夏国境内推行棉花的种植,羌民们负责种植和收割,而后由皇家商会负责收购,再送到棉纺织工场进行加工,制作棉衣棉帽棉被等棉制品,至于羌民们拿到钱之后则是可以买各种生活必需品,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生物链。

但若想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慢慢而途。

将部落划分为村、乡等基础地方行政编制,会触犯原本部落贵族的利益,但赵祯很明白,这些部落贵族和宋朝的地主阶级其实本质都是样的,都是跗骨之蛆,一边享受着特权,一边欺压蹂躏着百姓。

宋朝的赋税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低的朝代了,但为何农民起义还是接连不断的发生,皆因,宋朝朝直接租给百姓的土地很少,占据天下土地的总和甚至不到十分之一,而其余十分之九都在官僚地主阶级的手上。

宋朝就好比一个黑帮老大,简称宋老大,士兵是打手、官僚和地主阶级是小弟,而百姓就是被他们欺压的人。

封建王朝大体上都是这种关系,只是宋老大对小弟太好了,宋老大把大多数的田地承包给这些小弟去打理,并且收取一定的承包费,至于小弟给手下的佃农们制定的税收是多少,宋老大就不管了。

而且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宋大哥经常都是大手一挥免去小弟们的赋税,至于有的小弟不听话,违反了帮规之后,罚钱,罚地,本来你可以承包一百亩的,犯了错误之后,也不对你赶尽杀绝,而是减少承包的田地亩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