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此去,必是一死(1 / 2)
三浦少将。
《叶问1》中那个反派吗?
那里面的三浦少将精通空手道,痴迷于武术,是一个武痴,以白米为邀约,找来许多中国武师,与日本人进行比武切磋,中国武师如果胜利, 就可以得到一袋白米作为奖赏。
在电影中,三浦被赋予了一些人格魅力,以至于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有武德,有武士道精神。
一如他像叶问那样公平挑战,说是比武,那还真就是比武。
可是电影可以进行一定的美化让反派具有些许人格魅力,在设定上加上重视公平和武士精神, 但现实不行。
这个世界绝非是单纯电影的世界,徐重光更不相信, 能够当上日本的将军,哪个手上没有沾满中华人的鲜血,哪个不是从头到尾,高高在上,将我神州万里山河践踏,屠我万万同胞的角色。
徐重光相信自己此去,必是一死。
武士会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想法。
“裴先生!不能去啊!日人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此行决不是什么比武,而是为先生设下的刑场啊!”
“是啊, 日人残暴且无信,先生举大义召天下武士,刺贼助军,早已是日寇眼中钉, 肉中刺,比武之事不过是诳先生罢了!”
“只恐怕先生一旦入城,便是乱枪齐发,以先生人头杀鸡儆猴,震慑我等。”
中华武士会对日本人是深恶痛疾,彼此之间早有多年宿怨,深知日人本性。
当年中华武士会在郝恩光带领下东渡日本,扬形意拳威名于海外。
现在常说什么尚云祥或者薛颠是李存义最看重的弟子,形意门的面子。
其实二人都不是。
郝恩光才是李存义八大弟子中最得李存义喜爱,被李存义许为继承自己衣钵者,尚云祥虽然是李存义大弟子,但李存义始终不喜欢尚云祥。
尚云祥在李存义这里学成形意拳后,又拜郭云深为师,拳术和打法都与郭云深相近,自己的徒弟成了别人的徒弟,学的功夫主要还是别人的,这就是李存义不喜欢尚云祥的原因之一。
薛颠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形意拳和李存义相差更大了,谁也不知道他和傅剑秋一战后到底去了哪里, 是否真的碰到了什么五台山上人, 以至于拳术风格迥然不同李存义一派。
所以李存义这一派的代表实则是郝恩光, 更难能可贵的是郝恩光拳术、剑术、大枪都是一等一的顶尖。
他虽然以剑术闻名于世,但拳术丝毫不在尚云祥之下,大枪更能令李书文大为赞赏。
当年中华武士会成立,闻名天下的三李聚会,即太极李瑞东,八极李书文,形意李存义。
李书文将大枪视为神物,加上他以大枪名世,性格也如拳法一般凶猛,与人切磋如同生死搏命,因此,几乎没有人敢在他的面前抖大枪。
可郝恩光却偏偏敢在李树文面前耍大枪。
李书文先是侧目睥睨,后是目不转睛,郝恩光练毕还特意走到李书文前施礼,李书文也站起来还礼并赞叹到:“使得好,够绝!”
后来日本留学生及华侨极力请求中华武士会在日本建立分会,在国府支持下,郝恩光赴日办理中华武士会分会。
郝恩光至日本后,与日本武士屡次交手,在赛武会上为国人扬武,深得日本皇族的敬重,称他为“中华英雄”。
日人遣重金邀请郝恩光把形意拳传授给他们,但郝恩光来日本是为了像留日学生与华侨传授武术的,所以坚决不传武与日人。
明求不成便转为暗窃,于是有人冒充在日华裔,骗得了郝恩光的信任,成了他的徒弟。
此人在学武过程中异常刻苦,再加上他勤学好问,由于欣赏他学习的态度,郝恩光把毕生所学,如形意门秘传的纯阳剑等武术悉心教授于他,希望在自己离开日本后,这位华侨能成为日本分会的顶梁柱。
也就说是,他离开后,日本分会会长的位置,都极大可能是这人来坐。
然而谁知这人苦学三年,学得了郝恩光的所有武艺后,竟然亮明身份,说自己是日本人,并且公开下战书,向郝恩光挑战。
对手本就是剑道高手,得郝恩光三年倾囊相授,剑术精进又深知郝恩光招式,况且郝恩光受此蒙骗,悲愤难平,最终败下阵来。
郝恩光知道自己不仅代表形意门,还代表武士会,代表中华武术,如今教日本人习武,还败在日本徒弟手上,有辱师门,有辱家国,久久不能释怀,因此气郁而终。
总之,郝恩光东败日本的事是天津武士会的一块心病。
因此当白俄艺人康泰尔登广告在中山公园献艺时,给了武士会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所以明知康泰尔不过是个落魄的杂耍艺人,武士会的人也要跑到他的住处去揍他。并大肆宣扬。
武士会众人因为郝恩光一事大大吃过日本人的苦头,对日本人所说的话那是半句都不相信,一时间众人纷纷阻挡,力劝徐重光不要相信日人所说,前往佛山。
徐重光长吁一声,转侧了身,负手望天,自言自语道:“生死有命......”
此去,必是一死。
这一点,徐重光心中亦是十分清楚。
想到这里,徐重光微微一笑,露出一排雪白整齐的牙齿,从容道:
“无非一死。”
接着他将一本发黄的绢本册子抛出,显然是他贴身收藏之物。
对着武士会的众人嘱咐道:“我少年练拳习武,于中央国术馆曾阅典籍无数,多年来与人切磋交手,更曾走南闯北,将其中阅历尽数化作此册,是我对于将武术运用于练兵之中的一些心得与想法,待到西北之后,可交由伍翔宇师兄。”
原本历史上就有大量武林人士自发组织抗敌,如今武士会受徐重光影响,带头组织号召,有了主心骨,不少武林人士都有了方向,这就导致队伍比原本历史上还要日益壮大。
如今整个武士会虽然远不如巅峰时期那样有着数十万会员,但亦是有成千上万之多,只是在转移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不愿意背井离乡,而且即便是撤离,也更想要往西南重庆撤退,而非是跑到西北的黄土高坡上去。
↑返回顶部↑